教宗向宗座各学府的师生强调:在罗马求学的这段时期能够、而且应该用来准备自己,以便将来妥善承当等待他们在不同的使徒工作上所要肩负的任务。
我们把自己每日的努力都托付给她,同时为我们已亡故的亲友祈祷,衷心切望将来有朝一日,大家在诸圣的光荣共融中相聚”。
这种以大众为目标的希望即使是放眼将来,但在现今就能够改变人的生活。这样的讯息吸引青年吗?答:的确吸引青年。教宗举出的一些实例以那位非洲修女巴西达的美好表样为先。
如果我们将来可以举行至少一次拉丁弥撒,那就非常好了。」他说,要正确地举行拉丁弥撒,神父和教友都需要特别知识。「然而,所有在塔国工作的神父都生于梵二之后,没有举行过拉丁弥撒,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
在避静期间,「造物主直接对祂的受造物说话,以祂的『爱与赞颂』,点燃我们的心灵之火,让我们将来能更好地事奉上主」(参阅:《神操》,15号)。教宗表明,「爱与服务是《神操》的两大主题。
教宗说:为使我们的街道和住宅更加辉煌灿烂的精心布置,促使我们更加倍准备自己的心灵,迎接将来探访我们的那一位,他才是真美善和真光。
他用这种方式来鼓励他的子民,因为他们处于困难和痛苦中,他邀请他们举目向上,朝向一个希望和将来的远景:天主来拯救我们了,他将来临!到那一天,“瞎子的眼睛要开启,聋子的耳朵要打开”(依35:5)。
女儿天生身体有缺陷,潘丽燕十分担心将来她在社会上如何生存,因此对她比其他子女更为严格。她认为,家人会因为你的先天不足而迁就你,溺爱你,但社会上竞争这么激烈,这不是乘公共汽车,不会有人给你让座的。
试想把国家放在一羣只求经济效益和功名利禄,不谈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人手中,这国家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们的心灵素质及精神面貌会是优良的吗?他们会是快乐的人吗?
我对他们说,教会是天主的,只要真心为天主办事,天主给人责任,也会给予降福,天主自会帮助他们的,相信他们将来干的会更好,我对未来的年轻主教们充满了信心,对这个问题我持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