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在陶贞美修女的盛情邀请下,我去了修女楼客厅喝茶。在那里我大谈佛门教理、教义、教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等)。她们默默无声地听着,不发一言,过后,贞德修女送我一本《德兰修女传》。
大堂内有正祭台和配台,大堂正门内建有唱经楼。堂属哥特式建筑形式。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门面。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使用尖拱以求使房屋直耸而上。大堂主祭台的北边是苦难堂。苦难堂西墙上镶有樊国梁墓碑。
唉,人跟人的追求不同吧……到了我休息的地方,我透过窗口望着那些高耸的大楼在想:那些住在鸽子窝似的楼房里的人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吗?
在2007年,临江教务再次划由海门本堂区负责,姚神父在接管临江教务后,经过三年的重重阻碍,终于建筑了六上六下的堂区活动及生活住楼,教友人数此时也发展到三百余位。
教区的郑长诚主教这天恰好也在山庄,老人在慈云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请我这位新近入教的信友共进了午餐。
婚礼拍摄在一种焦急而又谨慎的心情下进行,朋友在电话里给我些许安慰,他说,他今天早上出门时,莫名其妙的带上了数码摄像机,正从绕城高速往洪家楼方向赶。
两年后,1948年被派遣到泗泾做本堂,兼若瑟小学(又名育才小学)校长,泾泗堂下属七个小堂,即:小东宇圣母七苦堂、横塘圣母领报堂(即现安息骨灰堂)、吴家浜露德圣母堂、双楼安德肋堂、蔡家浜耶稣圣心堂、槐家浜若瑟堂和胡家浜三王来朝堂
为了满足更修女的学习愿望,2002年我们在神哲学院的东北角划出3亩地,建成一个包括小圣堂、教室、餐厅、宿舍、图书室在内的独立的修女培训部,楼高4层,面积900多平米。修女培训部便基本与神学院分开。
比如:我们修会的宿办楼、北堂的教堂前庭、鱼化寨神学院的旧房改造,教学办公楼的设计、修女培训部的综合楼、水塔、许多堂区的教堂设计、以及一些堂院的规划等,我大都是参与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都是同事们搞的。
修院有教学楼、修生宿舍楼、职工生活楼、三栋共约6000平方米,有圣堂、图书馆、电脑室、医务室、理发室,外宾室等。本院是培育度奉献生活的教区司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