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书的内容平实、简洁,适于普通教友阅读,且携带方便,有的教友可以利用工作、学习间隙的三五分钟便可做一次读经与反省,实用性很强。因为教友们都非常喜欢,阅读教会书籍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耶稣曾鼓励并许下亲自领导这类的小组研读:“哪里有两三个人因我的名聚在一起,我便在他们中间。”
即使不能实际参与收割而成为受聘的工人,也该协助那些遵从主命,奋勉在第一线的牧者,做相应的准备工作,或积极主动地为他们做些后勤服务。
其次,承认他比我尊高,他配得我的礼品,他有恩与我,我感恩于他。此外,我应当“割爱”:我所献的礼品并非是我不需要的,或为我无所谓的东西,而是把我心爱的东西,我所珍惜的物品给他,由他全权处理。
两个节日的重合引起了我的一点反思。在今年的圣召节文告中,教宗方济各指出圣召是真理的见证。每个圣召尽管面对多种选择,但都不断要求我们走出自己,将自己的生活集中在基督身上。
我们的生命,就是认识和追求满溢的幸福,了解和寻找完满人生,这就需要经常看看自己的内心世界:究竟我的内心世界是否充实?我的心灵是否富有?我的良心是否安宁?我的精神是否健康?
“为了做福音的见证人,必须拥有先知性,而且要从小展开信仰陶成的进程”。信仰陶成需要整个团体参与其中。“没有团体,就不会存在基督徒的入门阶段”。因此,“有人要求更努力陪伴新领洗者”。
教宗在弥撒讲道中,首先用圣若望福音中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而称你们为朋友(见若15:15)的话为开端,并把这句话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我过去同她聊天,发现她很健谈,对生活很乐观。她告诉我们日常的生活起居都是她自己负责,但是她没感觉苦。听到这里,我的脑海一片空白,真的很难想象九十岁左右的老人,怎样维持这个破碎的家。
我想从教会践行爱德,珍惜和平的角度谈一点看法。因为我不是搞历史研究的,我是学法律的,是学教会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