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之慈善救助分布图》除了两次淞沪抗战中社会各界在上海建立的收容所外,重点突出的两个区域,就是法国神父饶家驹倡议建立的南市难民区,和上海犹太难民聚居区。
在家者,为之慈母、慈父、慈子;在外者,则为之慈善。我们不可能只待在窄小的家里,我们都需要推开家门走到外面去,我们在为别人播撒爱和善的同时,也需要别人为我们播撒爱和善。
若想改变目前这个多灾多难、病入膏肓的世界之命运,唯有接受来自上天的正义——即天主的救恩!
就像宇宙中显得渺小的一颗星星,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却见到它的光明,一颗又一颗,整个夜空都为之灿烂了。谁也不妨碍谁的存在,相反的,彼此相互辉映。对于我,臧克家笔下的渺小是赤心归主的一个起点。
以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今天,中国(无论海内外)的教友,只占人口的百分之一,非教友占人口的百分数之九十九,在某些特殊的地方,可能全村都是教友,但现实生活的影响下,村镇的居民多出外打工、谋生,这些教友几乎被非教友群所淹没
高昌国是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由汉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地方,是古时东西方交通枢纽。德国人勒柯克1905年夏天在高昌的景教寺院遗址中发现了景教壁画。
爱克哈氏还说过一句:“我用心看天主的内在之眼,天主也用它来看我。”体验这句话后,再去看若望福音:“我在他们内,你在我内,使他们完全合而为一……好使你爱我的爱,在他们内我也在他内。”
当时有一位姓史的教友在迪化县任文书官职,教友们都称呼他史先生,在办理交换文书公务中得知商团中有荷兰籍和比利时籍的两位神父,彼此相见甚为亲切,当神父得知当地有教友却没有神父时,为了教友的需要,比利时籍的神父毅然留了下来,牧放这些无牧之羊
在仁爱之家,有两个叫高敏望和高敏沟的小孩,他们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中风痴呆,奶奶早已过世,兄弟二人无人看管,由邻居代之照顾,饱一餐、饿一餐,生活相当凄惨。
我信罪之赦,我信肉身之复活,我信常生——这才是令基督徒们从内心感到振奋的。虽然表面看起来无法理解,与现实生活似乎也没有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