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将这些自己认为糟糕的境遇视作天主的旨意而爽快地接受?即使救主耶稣在承受难以承受的苦难之前,也是把天父的旨意当作首先考虑的前提:我父!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吧!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愿意的。
关于怕领洗后有个别教友不再进堂,甚至远离了教会,他的代父母尽了最大的努力之后,仍没效果怎么办?代父母还是要继续为他们祈祷、规劝,这是代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我认为代父母是没有罪的。
在其信仰生活中,多看圣经和各类圣书,勤祈祷、勤念玫瑰经。此外,他不顾80高龄,每星期天骑自行车到8里外的圣堂过主日达3年之久。
于是,我时常为我们的关系祈祷,放弃自我所谓的“自尊”,真诚地邀请他,参加我和其他朋友一起外出,与他分享我的生活。很快他就体验到我的爱与付出,给了我很好的回应。
我们在祈祷时,是否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主呢?圣经中没有记载玛利亚面对玛尔大的误解、指责是什么态度,目的是在于圣经让我们思考: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讲道的人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教宗说:福传使命不是劝人改教,因为这位修女告诉我,穆斯林女性寻求修女帮助是因为她们知道修女是优秀的护士,会悉心照顾她们,而不会给她们上要理课,叫她们改教!这就是见证。
由于对罪的认识不足,因而导致他们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例如:1.我做的事谁也不知道,尽管这些事不好,但对家庭对社会不产生任何影响,难道也该悔改吗?
有位祈祷时总是低垂着头的小阿姨,竟将我抱起来长久地亲着我的面颊,让我感到很温暖。大约有十来户租住在天主堂大院,只有我一家是教友。可大家对教堂和神父都保持尊崇、友爱的态度,相互之间相处很融洽。
类似的名人名言也折射了物质贫富与精神贫富的辩证哲理:君子忧道不忧贫的古语也充分说明了精神道德的富有绝不会畏惧物质的贫乏;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的:勿慕贵与富,无忧贱与贫,自问道如何,贵贱安足云也阐述了同样的道理
教宗在以青年为题的世界主教会议结束时表明:教会不可被玷污,她的子女虽然肮脏,但母亲不可如此。我们要以祈祷和忏悔来捍卫母亲,使她免于强大指控者的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