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慈母与导师通谕中表达,建立一个普世万善的归向(cf.nn.30and33)。很明显地,政府有职责给予游民,为其个人与家庭尊严,提供需求,将作为国家社会执政者所应善尽的责任,放在心上。
从神父的角度来说,该是“父亲、兄长、导师、朋友、同伴……”与他们同行。神父对待教友要像是兄弟姐妹。时常聆听他们的困难,分担他们的忧苦麻烦,分享他们的喜悦,然后为他们祈祷。
在耶稣的教导中,小孩子成为“门徒”的代表形象,门徒就是被天主所召叫,以儿童般的温良来追随这位神圣的导师:“谁若自谦自卑如同这一个小孩,这人就是天国中最大的。”
近年来常听教友们说起白神父和其所辖芦董会的动人事迹,特别是去年教区首届儿童教理导师培训班后,宣扬的人就更多了,说那里的牧灵工作搞的如何出色,那里的人与人之间如何能够和睦相处,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李思聪在临海期间建教堂,办学校,设诊所,造码头,教会办绣衣厂向社会招收五六百女工,由7位修女当导师传授刺绣技术。
教会和整个社会一起都认识到我们目前的急需,那就是像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所说妇女的‘先知之恩’,她们就是这个以剥削和利益的冷酷心态来评价个人价值的世界上的爱德旗帜,仁慈的导师,和平的建树者,以及人道主义的传播
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蛮横的人教授忍辱之道。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是教你安忍的明师。在碰上一个这样的人时,你应该欢喜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可以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
我很高兴见到很多教友修读神学、圣经及教理课程;我们的教区目前有一千六百位教友担当义务传道员及主日学导师,也有一千二百位送圣体员,而医院牧灵及探访监狱的神职人士及教友亦做得十分出色。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保禄六世和梵二大公会议的训导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慈母与导师》(MatereMagistra)通谕中,强调“人类生命是神圣的:它自始便需要造物主的行动”。
当然,还须质量并重;依照教区规定慕道期应是一年半,而导师亦宜是已修读神学、圣经或教理课程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