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4:1-20)主耶稣撒种的比喻,在圣经中非常著名,每位基督徒都耳熟能详。耶稣讲这个比喻,整体上看是为了说明由于人们虔诚程度不同,故此在接受天国的福音时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谷永兵生活并不富裕,种地很多,又是一手劳力,正值六七月,农活之紧张可想而知,但他勇于高空作业,而且随叫随到,从不讲困难;今年64岁的田义,在农活最为紧张的时期,连续顶班,奋战在炎热的施工第一线。
(谷16:15)我们做文字工作的,也就是承接耶稣的旨意,服从基督的召唤,将“天主是爱”的喜讯传给他人。
(参阅:谷三14)为此,在坚难、脆弱和软弱的时刻,当陷入难以自拔的悲伤之际,关键在于抓紧那「充满感恩的记忆,好让上主进入我们的生命」。
此外,天主圣言教导我们,我们的首要之务是呼求天主的救援(参阅:咏四十四24-27;谷四38)。天主必将俯听我们的祈祷,施以恩宠,因为耶稣亲口说:「你们求,必要给你们。」
有那么一刻,他们看到了——也听到了——耶稣真正身份的美妙,和祂“出谷”的伟大计划:天主至爱之子将献出自己的性命,来拯救我们脱免恶行、罪恶和死亡的奴役。一个爱的选择将要救赎人类悲惨的命运。
(谷16:15)可见,救恩和福音都是借着人传人的方式进行的,圣神起着引导、启示我们当讲的话和最终成全人皈依的关键作用,但离了人也是不行的。
中国历史中,也有很多不畏贫苦,积极争取条件,实现自己梦想的人物,如囊萤映雪的读书人车胤、孙康,划粥而食的范仲淹,“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的宋濂等,这些人如同刘姥姥一样
这一点在耶稣跟一位瘫痪病人的故事中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耶稣使他的身体恢复健康,只是以外在的形式表示内心的治愈,即:罪过的赦免(谷2:1—12)。
故事到此就要结束了,但耶稣教导我们“福音必须传到万国”(谷13:10)的话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刚刚开始。今年是保禄年的新年伊始,我们不但找牛,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还要不遗余力地去找失迷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