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圣礼部,「QUEMADMODUMDEUS」法令(1870年12月8日):《宗座公报》6(1870-71),194。
如:教会历届大公会议的宪章、法令、宣言、历代教会权威当局的文献、教父文集、教宗通论、文告、神学家的名著等。二、天主教的仪规一礼仪和诫命礼仪一礼仪是天人交往的途径,不是普通所谓的仪式。
应认真关注与上述各类人有关的最紧迫问题,并以适当的手段和指示,本着和谐的意图和努力,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宗教援助,首先应铭记罗马教廷已作出或将作出的安排,并根据时间、地点和人员的不同情况加以适当调整”(主教法令
四大宪章、九个法令、三项宣言等十六个文献,是全世界统一的罗马公教会作为一个整体,代表着世界各大主权国家内的天主教教会,在信仰、精神、政治、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立场和原则宣示与确认。
是法令指出谁出生是自由、谁出生就是奴隶,也提到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生来自由的人会失去他的自由或如何重获自由。换句话说,法律承认有些人能够或必须是他人的财产,任由他们处置。
祖先传下来的制度、法令、思想和情操似乎不再适合现代的情形,于是处事的方式及规律正在无信仰中变得日趋严重的混乱,对世界的幻觉及尚在蔓延的迷信使很多的人迷茫无助。
庇护十二世的《致中国教会通谕》(Evangeliipraecones)(1951),若望二十三世的《牧者的王子》(Princepspastorum)(1959),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宪章《教会传教工作法令
因此,另一种协助建构和平之重要方法,是掌管法律系统和正义的行政当局承认,在面对政府的法律和法令是侵犯人性尊严时,诸如堕胎和安乐死,人们有权使用良心反对的原则。
[25]《天主教教理》明确:梵二大公会议的大公主义法令解释道:基督的公教会是救恩的总汇,唯有藉此教会能获得圆满的得救方法。
他尊重教会权威,但是意识到改革不能仅仅依靠教宗发布的法令,需要审时度势,依据16世纪的时势来改良宗教生活,使之适应当时人的文化和心态,这样改革才能振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