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先阅读一段圣经,最好是福音,然后将所读的加以反省,了解内容,随后静听,听天主藉所读的圣经给我们说什么;听后内心如有所感触,将这些感触的情绪——忏悔、祈求、感谢、称颂、赞美等,由衷地向天主抒发。
主耶稣选择诞生在最普通的家庭和环境中、同社会边缘人来往、与罪人同桌共餐、驱逐魔鬼、召叫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成为自己的门徒,将福音带给每个人,使每个人有机会听到福音、得到救恩、重拾新希望。
教宗方济各的辞世令我们满心悲痛,在那些艰难时刻,我们感到如同《福音》所称的那些群众“像没有牧人的羊”(玛九36)。
福音中的这位在犯罪时被抓的妇女,按照梅瑟法律的规定,她要被用石头砸死。
讲道中,洪山川总主教以耶稣三次召唤伯多禄牧放祂的羊群的福音(若21,15-19)段落为主线指出,伯多禄虽三次不认耶稣,但耶稣仍三次问他:你比他们(指财富、其他门徒等)更爱我吗?
今天借着福音的精神,天主圣神呼吁我们把合一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无论哪个基督徒,只要他奉天主圣三的名义受洗。天主都会宣认他为“天国的子民”。那么谁才是蒙天主悦纳的儿女呢?
福传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把基督福音融入文化、渗透到民族的血液里去,方能广泛地传播、方能溶入社会、方能在这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对耶稣而言,这端真理这么重要,以致在这次对他的门徒们最后的谈话中,他强烈地重复三次说:“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爱我的人”(若十四:21);“谁爱我,必遵守我的话”(若十四:23);“那不爱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话
可尽管是在这样一个回避问题的过程中,却也仍心有不甘,当然,也会不断地尝试着去接受这样一个在自己眼中在他人眼中并不完美的我,结果不得而知很不理想。这种自卑的心理最终是在耶稣给予的爱中治愈的。
教会在梵二大公会议的推动下,依照福音细察时代的标记。教会这样做不是要把原来的补救办法和规则运用在社会情况和新出现的问题上,而是针对这些问题作出适用於各世代人的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