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一到,充斥在天主教各种媒体里最多的一个字是斋,诸如什么是大小斋、大斋不准吃什么、小斋不准吃什么、几岁可以不用守斋、在什么情况下可被宽免等等五花八门的问题都成了热门。
晨祷之时思考这个问题。信仰生活上发生的反复,无信、感动、怀疑、坚定,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主,是否只是在用我自己的主观思想在臆测?如何确定是他在对我说话?
隆巴迪神父说:教宗在今天的弥撒中没有谈到恐怖主义的问题。
我总会坐在一个角落,听他回答大家的问题,就这样完成了我的信仰扫盲过程。终于有一天他注意到了我,送给我几本书:《要理问答》、《跨越希望的门槛》、《师主篇》,这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
人们往往会带着问题来到神父面前;也会带着饥渴、枯干、破碎及痛苦的心来找神父;还有的带着抱怨、愤怒、仇恨向神父倾诉,不拘什么人,也不拘有什么样的问题和困扰,他们都希望借着神父得到主内的平安和喜乐。
而很多时候,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很尊重教会,会跟教会商量关于疫情防控的问题,听取教会的意见。在疫情比较轻的州,有的已经开始公开举行弥撒了。
1991年,玛利诺会决定邀请中国的一些神父和修女来美国读书,以缓解中国教会的师资缺乏问题。从此,我们为中国教会的人才培育架起了一座桥梁,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作为基督徒,我们不仅接受,也要给予。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些相关的问题,看看我们正处在哪种愤恨之中呢?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在寻求真正的善”时不上当。教宗方济各11月30日上午在圣伯多禄广场上主持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以上述省思作为这次要理讲授的主轴。
教宗指出十二世纪教会大圣师圣伯尔纳多有一年在诸圣瞻礼弥撒中,提出一个着名的问题说:“我们对圣人们的赞美、歌颂和大举庆祝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