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1005-1006页。)
这座四百多年前由意大利神父利玛窦创建、后又经德国神父汤若望扩建的古老教堂,历经了明清两朝,现在的大堂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已经屹立百年。百年间,它见证过外国人来华传教的历史,也见证过中国近现代的辛酸屈辱。
他在华40余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他忠诚于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大量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
他的这一传教方式为天主教在中华大地明清时期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鲜为人知的是音乐交流在他的传教生活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1598年利玛窦第一次准备进入北京时,呈献皇帝的礼物中有八音琴一座。
本次研讨会以时间发展为轴线,精选了明清、民国和当代的十余位教会人物,通过详实阐释和深度剖析,从多角度阐述了天主教中国化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②冯秉正的《中国通史》法译本,是《通鉴纲目》的选译本,但译者增加了很多其他内容,如明清的重要史料。
在那明清之际西画东渐的历史长河中,朗士宁可谓是继利玛窦之后的又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傅铎荐自1999年7月31日《文汇报》
到了唐宋时期,民间悬挂对联已相当普遍了,并在明清达到完全昌盛……而福音是何时传入中国来的呢?猜测之说颇多,但都欠乏可靠的证据。
北京市人民政府还把“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利玛窦,意大利人,1552年出生在意大利安可纳州马切拉塔城一个贵族家庭。
大家知道:徐光启,就是本市先贤“徐阁老”;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则是从欧洲来华寓居的耶稣会士,明清两朝,名赫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