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明确记载的传入时间为1620年底(明泰昌元年),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GiulioAleni,1582—1649)应邀去山西传教,从此天主教在山西逐渐流传开来。
读圣经使张志敏开了明悟。读完圣经,她已完全信服。她跟张天路神父说要领洗,张神父笑着建议她先去慕道班。张志敏很严肃地说:我是认真的,您哪天有时间我想跟您聊聊。
她把毒药倒了后在电话里告诉了我,她不想死了,她要依靠天主活下去,而且说:“明天主日去进堂。” 后来这个教友的丈夫又回到她身边。
1982年,18岁的李金英由家人包办嫁给了邻村的张长明。结婚之日,也是她噩梦的开始。婚后不久,李金英发现丈夫患有严重孝喘,不能干重活,不仅如此,还嗜酒如命,烟瘾难抑,每天除了抽烟喝酒便无所事事。
我借台湾的一首耶稣苦难歌歌谱,填写了一首《追思歌》(见《甲年主日弥撒经文》P587),或许,今天我们可以在追思礼仪中咏唱:月有阴晴有暗明,常显主的恩典;人有生死有别离,耶稣是我们救星。
1918年遣使会江南会长刘克明神父(C.Guilloux)回覆传信部的信函中写道: 「(中国)修道生的天资不聪敏,一般地还不如欧洲的中等学生……因此他们就中国文学说,不如本国人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著名作家周明来信这样说:“你身残志不残,在非常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靠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如此惊人的成绩,我既感动又很震惊。”
这一点虽然圣经里没有直接明确地指出,但在叙事的过程中却不言而自明。当上主感到人需要一个与之相称的助手时,就着手造女人。
有人说,宋明理学是儒学的第二期复兴,可是,同样处在一个共同起跑线上,为什么基督教就推动了世界,而我们的新儒学却偏偏就导致了宋明两朝都遭致亡国恶运呢?
这种认识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今的学术研究中,反映在从各方面强调清帝国与中国以往诸朝代的不同,强调在近代世界这个实体形成过程中清帝国与欧洲的相似性,强调清朝是一个殖民帝国等等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