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80年回归本地继续福传,不辞艰辛带领教友重建修复圣堂20余座,尽力培植圣召,为荣主救灵奉献毕生。
(玛27:46)这动摇的、不确定的立场在卡赞扎斯基的小说《耶稣最后的诱惑》中反映得更加鲜明和突出——是背弃救世的重任苟活,还是直面死亡,让灵魂回归天国?
若翰的洗礼呼吁当时的犹太人离开犯罪,悔改更新,回归天主,同时,也提醒他们天主在犹太人历史中的奇妙行动:天主解救他们脱离敌人的迫害,特别是在过红海时,带领他们到达一个流奶流蜜的福地。
因着圣母玛利亚特别的恩宠,她的一生,虽然和我们一样充满了各种困苦艰难,甚至目睹了圣子耶稣的苦难和死亡,她却选择承行天父的旨意,愈显主荣,带领人回归天父,迈向天堂永生。
曹西河、李庆华夫妇归来仍是教会人改革开放后,信仰的春天悄然回归,曹西河几乎将全部心力投入教会复兴之中。他长期随老神父在兖州教区服务,将深奥的教理娓娓道来。
顺着这条线索,一幅回归梵二会议激烈的思辨场景在我面前展开:跌宕起伏、逻辑清晰、思维敏捷、观点谨慎,有理有据。
我知道的是,隐退在旷野中寻找智慧,是我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回归的故事,也不止一次参与其中。在大部分的此类经历中,我发现自己与基督徒相去甚远。
要离开这个生活了10年的村子,回归修会团体了,得到过修女关爱的村民们对这位慈祥的老人留恋不舍,房东一家更是不愿与朝夕相处的会长分离。
但是在第三世纪时,当地教会追随聂斯多略教派(Nestorius)不承认耶稣既是神又是人,因而被认定为异端,一直到1445年由于有部分信徒回归天主教会,获得当时教宗尤金四世(EugeniusIV)接受,同意他们保留传统礼仪
在那次的抗震救灾中,人性的回归确实于伤痛中给人以慰藉。虽然身处物欲社会,功利的追逐,已让不少人的心变得坚硬冷漠,但地震后人们的守望相助生死不弃表明,人性终究是永远都无法泯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