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耶稣死后去了哪里?
2024-03-14

前者是在宗徒时代,“由宗徒之长圣伯多禄坐镇”制定的,“而后者也有很大的权威性,它是最初两届大公会议(325)及(381)的成果。它至今仍为东西方各大教会所共用。”

扎根中国文化,放眼全球
2014-11-19

虽然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信仰/神学本地化(Inculturation)的思想,但中国教会在本地化方面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特稿:庆圣诞普天同乐,报佳音万民共欢
2013-12-24

三.教宗方济各呼吁我们:善度圣诞,把持信仰,照顾弱小,传扬福音在12月11日的周三例行公开接见活动中,教宗方济各再次为国际明爱发起的世界性铲除饥饿运动发出呼吁。

那人 那事 那情
2014-07-02

因为学院由全省8个教区的老师、学生组成,口音各异,特别是邢台的张廉武神父、石家庄的李保存神父,方言味太重,听起课来非常吃力。

"教会礼仪与本地化"论坛:问题与回应 之三
2011-12-27

张秋林神父(礼仪博士,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礼仪教授):这是一个关于文化现象初始意义的非常好的问题。一种文化一种礼仪是活的,会在时空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因素加进去,我们研究时必须研究其背景。

赵云龙神父的牧灵成长历程
2016-07-15

就这样,赵云龙进入了沈阳神哲学院。通过5年的培育,他对圣召有了重新的的认识。1990年12月被祝圣为神父,回到家中的第一天,他的爷爷跟他办了一生的总告解,一周之后平安去世。

“关于基督徒祭祖问题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留言摘选及分析
2017-04-04

关于清明基督徒祭祖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及(学者)回应范丽珠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全球化宗教研究负责人)的回应李天纲教授(复旦大学宗教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哲学院利徐学社主任)的回应

学者之声
2017-04-13

范丽珠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复旦大学全球化与宗教研究负责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经历了恢复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如今基督信徒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包括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已经有数千万的信众,所以

特稿:Jerry,大丁,我的朋友!—— 忆丁松筠神父
2017-06-17

他和已故耶稣会中华省省会长张春申神父以及会士陈有海神父路过该大学的耶稣会院时,经常会去东亚牧灵学院探望我们这些来自大陆、台湾及香港的留学生。一次,大丁神父告诉我,他要在该校园内的耶稣会院做卒试半年。

用“爱”谱写生命赞歌
2017-08-24

三、慷慨捐献爱心教学八十年代,宗教生活恢复后,沈阳神哲学院也于1983年恢复重建。当时师资匮乏,教区主教张化良邀请李贵林教授教理和拉丁文(当时的他虽已年过60岁,但仍坚守在教师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