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弟3岁那年,我们那地方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看着他日渐消瘦,我们都很心疼,就拿玉米到处去换大米回来,只给小弟吃,整整一年时间。任别人怎么讲父母偏心,也不能离间我们姐弟之间的感情。
倘若有人因为上主的启示在某些地方似乎显得与人的自然理性有矛盾就拒绝它,则其愚蠢绝不亚于一个农夫因不懂哲学家的理论就认为它是假的。由自然理性出发提出反对信仰的论证,本身就与理性的。
教友们穿不着的衣服就捐到堂里来,这些衣服我们就捐给一些需要它的地方。外来务工的人员,不管他们是教内或教外的,都可以挑选一些适合他们自己穿的衣服。
2004年,在一次传教中,他看到在教友家做弥撒,人多地方窄小,又不固定,他便慷慨地献出自己买的12亩地皮,一部分用作建教堂用,卖掉一部分用作修建教堂的经费。
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除浙江慈溪、河北宣化等少数地区教友读经规模化外,更多地方只是有零星的读经活动,且很多还坚持不了多久。
接着在帕维亚城美丽的提契诺河畔的博罗梅奥公学花园,为地方信友举行弥撒圣祭。下午,教宗将先访问闻名意大利和全欧洲的帕维亚大学,会晤文化界人士,向他们发表演讲。
神父少的教区,牧灵工作十分繁重,一个堂区主任常常要管辖几十个村的教友,有些偏远的地方一年还只能去上一二次。总体而言,神父还很缺乏。
为此,他曾说过:“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玛8:20)这便是他的生活写照。论学问:他没有进过学校,没有写过书,也没有留下墨宝,更谈不到有什么文凭、执照。
在他牧灵的地方会产生一个同心的圆周,从圆心散发善意和圣德。这就好像一个热源,如果在一个房间里面有个暖气装置,而且是点燃着,这个房间自然会有温暖。神父与教友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
他常说这个地方教会就如怒海孤舟,但决不随波逐流,随风飘荡。后代的人有幸发现大约四十篇这位主教的讲道稿件,内容勾画出他的训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