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主的爱的第二个时刻,有圣子在,他降生成人,并为人类死亡、复活。教宗说,天主透过耶稣而亲自投入了这件事,并亲自为人类偿付了赎价。人在默想天主对他的伟大的爱时,不能不自问他应该如何做出回应。
是的,基督徒希望死者的复活,信仰的意义在于这种期盼,在这种期盼中,生命将在死亡后继续存在。
教宗透过复活纳因城寡妇独子的福音事迹,讲解耶稣对世人的怜悯,即天父对子女的慈爱。教会因耶稣的慈悲和爱的举动成了母亲,我们每个人都是她的子女。
正像若望福音所记述的当时群众:不单是为了拜望耶稣,也是为了看看被耶稣复活的拉匝禄。
这段慈悲的时期要求我们注视我们君王的真实面容,祂复活时的面容;重新发现教会年轻而美丽的面貌,她好客、自由、忠诚的面貌,物质贫穷却富於仁爱,满溢福传精神。教宗最後谈到离耶稣最近的另一个强盗。
在墓园的一块大理石上,以中英文刻着这样一段经文: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亦必复活。张学良将军以这段经文作为墓志铭,体现出他对死亡的豁达,对信仰的深刻理解、虔诚追随。
他就这样认识一个新生命并藉着复活基督的大能体验了宽恕、信任和安慰。
也许他只看到耶稣荣耀的一面,他可以显圣迹,治愈病人,复活死人……但是耶稣却清楚告诉他:自己一无所有,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
曾做了一次值得后世仿效的准备工作,即是他被圣神领往旷野、四十天四十夜禁食、战胜魔鬼试探的过程(玛4:1-11);教会之所以将此称为四旬期而置于礼仪年复活期之前,也正是为了让普世信友练习成为基督门徒当做的精神准备,知悉耶稣的复活乃是与他的苦难死亡分不开的
看着我哭了,有姐妹连忙安慰说:不过,听人家说,耶稣没复活之前,也去地狱里传福音来的,或许,你爸爸信了呢。自此以后,我便总是默默为父亲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