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匡国神父对解决中国的礼仪之争问题、实行利玛窦的传教路线做出了自己很大的贡献,他倡导的教会传播必须与当地社会和文化相融合的精神值得发扬。”
其中龙华民为耶稣会中国教会第二任会长(第一任会长利玛窦神父,1610年5月11月去世);郭居静神父为上海,嘉定,杭州三处教会的开教第一人;毕方济神父为松江开教第一人,艾儒略神父为福建开教第一人;"山西开教之祖
当时陪同何会长考察的吴凤丽是今年7月利玛窦志愿者社会服务培训班中的一名成员,在接受培训后被派往汉中麻风病康复院服务。
这一条简明地介绍“上帝”在汉语经典的意义,利玛窦在16世纪的翻译工作,1704年天主教对此词的禁止,19世纪的新教翻译活动以及今天在中国的情况,算是一个很好的概括。
「耶稣会跟中国很有渊源,不少先贤熟悉中国文化,也取得好的中文名字,例如利玛窦。我们对传教士的中文名字甚为讲究。」
从利玛窦踏上中国的土地,天主教也进入了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就已经开始了。在中国产生了诸多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家,徐光启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中国的教友用民乐演奏弥撒曲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其中,利玛窦(MatthieuRicci,1552-1610)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二是,在亚洲第六届青年节上与亚洲青年们的会晤。青年们常常在寻找着更有效的生活方式,所以有必要去和他们一起去生活。这是一个体现爱的行动,是天主在耶稣身上取了他的形体,并做了他的圣父的见证。
直到1601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重新在北京叩开明王朝大门,天主教信仰才真正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结果,再未断绝。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敞开,大批传教士得以进入内地传教。
在南堂度过了两年的快乐生活之后,利玛窦的遗风和一种到哪里都要寻找教堂的教诲让我在武昌昙华林的一个小角落里找到了我的第二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