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所有的殉道圣人都成为各民族和平与和解的种子,为了一个更人道和充满兄弟之情的世界,因为我们等待天国的充分显现,那时天主将成为万物之中的万有(参格前15:28)。谢谢你们。
他是使“心灵和家庭和解的人,是向贫苦人和病人特别行爱德的人。”教宗提到,新圣人“曾被许多人寻找请他听告解”,“罪人的悔改因此成了圣人所热衷的事。”
在那里,教会与整个民众共同分享独立进程,始终引导他们走向和平与和解。这并不是信仰的意识形态化,而是信仰成为文化,同时启迪、净化并提升文化。
三、祷词对群体和谐的共建价值:从分裂到修和圣方济各的和平愿景更指向群体关系的医治,为今日教会的共融与社会和解提供蓝图:(一)化解冲突的灵性资源:教宗方济各多次引用此祷词精神,呼吁“各民族停止分裂、争吵与战争
已故美国总统里根在纪念二战胜利40周年的演讲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圣诞故事,鼓励国家之间的宽恕和和解。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圣诞夜。
如果“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难折磨他”(依53:10),那是为了在众人面前举扬他,使所有的人都能在他内看见天主如何亲自肩负起罪恶的后果,与背叛他的人们和解修好。
法律鼓励和解,并兼顾正义与医治。问7:古代的“以眼还眼”是不是主张报复?答:实则不是。它是限制报复、强调相称正义的法律原则,即“只许等值惩罚,不许过度报复”。
三、爱德在人际关系中的彰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禧年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互助与团结,而爱德正是有力推动者。对邻人的爱德意味着超越自我中心,将他人的福祉纳入自己的关怀范围之内。
答13:他看到上主与依撒格同在,便希望与依撒格和解、立约,互不加害。问14:依撒格和阿彼默肋客立约后发生了什么?答14:依撒格设宴款待他们,双方宣了誓,和平分开。
我把我所受的凌辱,和她们的一起为了强暴分子的罪过奉献给天主,算作赎罪的代价,也为了不同种族间的和解,我情愿接纳这份羞辱,并将之交付在天主仁慈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