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教会自公元1300年波尼法爵八世(BonifacioVIII)教宗宣布第一次禧年以来的第三十一次禧年[1]。本次禧年的名称取自《罗马书》:“望德不叫人蒙羞”(罗5:5)(诏书1)[2]。
《路加福音》第十章中那个众所周知的伯达尼三兄妹拉匝禄、玛尔大和玛利亚的故事,四本《真妙》曾在〖耶稣赴宴〗、〖忘与忙〗和〖优次有序〗等五篇文章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人物的特质、内心世界以及女主人玛尔大与贵客耶稣之间的对话
真正仁慈的司铎就如同慈善的撒玛黎雅人那样行事……他为何这样做?因为他的心能够同情怜悯,是基督的心! 教宗指出,宽松主义和严格主义都不会使神父成圣,也不会使信友成圣。
最後,教宗指出玛利亚和玛尔大这两个福音的形象,她们都从天主那里学会家庭生活节奏的和谐,即节假日的美好、工作的安详、祈祷的精神。教宗说:祈祷出自与天主圣言的密切关系。我们在家中有这密切关系吗?
教宗说:对天主永存不衰的爱怀抱绝对信心的这个邀请,与玛窦福音一段同样引人入胜的记载相互辉映。
弥撒结束后,神父赶紧把此事件报告了玛尔定主教,主教命令把染血的圣布带到主教座堂。教会为此制定了圣体圣血节。直到1932年,珍贵的圣布还在水晶柜中安放。
他先祝圣了棕榈和橄榄树枝,然后听一位执事诵读玛窦福音第二十一章有关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城的记载。接着游行开始,由将近二十位枢机主教拿着棕榈枝开路,走向设在广场高处圣伯多禄大殿正面下的祭台。
(宗16:31-34)最后让我们共同反省玛窦福音上的这段话:那时,有法利塞人和经师,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跟前说:你的门徒为什么违犯先人的传授?他们吃饭时竟不洗手。
教宗提到圣保禄宗徒和圣史路加、玛尔谷和玛窦的记载说,新约中关于建立圣体圣事的传承是用希腊字来表达的,意思是感恩和降福,直接取自希伯来语(berakha),这个字指的是以色列传统上的隆重祈祷。
教宗举出厄玛乌的两位门徒作为在耶稣复活后活出这份喜乐心情的证人。他先叙述了走在通往厄玛乌路上的事迹:从失望到心中燃起热火是在几公里的一段路上发生的,这是因为他们遇见了基督,聆听祂的话语,与祂分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