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25:13)后来亚毛斯先知批评商人卖粮食的时候缩小厄法,加重协刻尔,并用假秤欺人。(毛8:5)米该亚先知也说,我岂能把用欺骗的天秤和囊中有假法码的人视为清廉?
更没有因为个别人的临阵脱逃——脱离铎职或不好表样而气馁,甚至放弃你们的圣召追求……在没有了十多年前的炽热,在没有了多年前对新司铎的一片赞美之声的今天,在充满各种挑战,甚至面对某些冷漠、怀疑、误解,充满批评司铎之声的时候
此前,教皇方济各多次公开表示希望与中国政府发展更好的关系,并避免刺激中国,包括未就人权问题强硬批评中国、拒绝见达赖。
教会历史上每一次教义上的发展都会引起共识或有建设性的批评,但也遇到阻力和拒绝。
(弗4:29)我们应以我们的言语创造灵性的空间,多一些鼓励、接纳、肯定和赞美,少一些抱怨、要求、批评和责备。
而一些批评和偏见却恰恰来自印尼,有些人认为我『接受了福音』,在另一个宗教中找到了安慰。但我从未重视过这些谣言。我一直努力去理解人们偏见背后的原因。
为此,教宗表明,「倘若我们偶尔感觉受到自我封闭的诱惑,抑或是当抱怨、抗议、批评或讽刺影响我们的行为时,我们要仰望圣母玛利亚,让她清除我们眼中的每一根木屑。
教宗方济各提到,他关于“我们需要一个亚马逊教会”的言论受到了批评,当年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也招致罗马神学家们的反感,因为他主张将福音在中国“本地化”,“甚至接纳一些中国礼仪”。
相反教友的愤恨: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批评?为什么他对我所做的一切没有丝毫感激呢?相反同道的愤恨:为什么他当上了主教而我还是一个乡村的本堂?为什么他有机会出国深造,而我却没有呢?
耶稣曾批评过我们:“你们祈祷时,不要唠唠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样,因为他们以为只要多言,便可获垂允。你们不要跟他们一样,因为你们的父,在你们求他以前,已知道你们需要什么”(玛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