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个罗马天主教的司铎的举意则将所有没有“初领圣体”的孩童和婴儿排除在领受者之外的,在正教看来,这违背了基督在福音中所说“让孩童近我”的圣训,也违反了圣巴西略等圣教父的训导,是错误的举意。
我想到许多男女劳工,包括孩童,在不同的领域受到压制,不论是正式或非正式地,在家庭中或是农地,在制造工厂或是矿场;不论是在劳工法未能遵守国际规范以及最低标准的国家,或是在劳工权益缺乏法律保障的国家,这也同样是不合法的
我记得一则令人感动的奉献故事:多年前,美国华侨陈敬浩先生回大陆经商,朋友带他到成都山区游山,他们听到山谷间有孩童的朗朗读书声,便循着声音找,但没有找到学校,却找到一间柴房,好多树枝和树干堆在一起,读书声就是透过柴堆传出来的
子女的信仰若没有在孩童阶段悉心处理,待长大成年后,越晚将越难引导。我们的生活价值观、对事物的看法、判断、决定(无形的智慧资产),是藉由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用各种方式、言行、教导、分享传递及传授给下一代。
我不想被误解,我们也都能体谅孩童。我们在教堂时也不应该以冷漠孤立的个体自居,对教友们漠不关心。我们希望我们的教区是一个温馨而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我们想跟教友会面,彼此嘘寒问暖。
截止到1939年3月6日,工商学院共收容206个家庭,计1,173人,其中包括400孩童。所有的饮食都由校方提供,大学生负责分发食物与衣服。天津仁爱会的修女每周来校两次提供医疗服务。
此时,一位小女孩童真的唱起《爱的真谛》,美妙的歌声回荡于广场之中,天主的圣爱也围绕着每一个人。全体合唱团走向舞台,整个广场坐无虚席,很多人都站立在广场后面,一起来分享这祈祷圣乐的盛筵。
(罗8:14-15)耶稣教我们如同小孩子一样向父祈祷,因为你们若不变得像孩童,绝不能进天国。
她热心,看不惯不公义的事,常打抱不平,如为受虐的孩童与他的家长理论、替穷人找医疗、替没銭下葬的亡者找政府协助、以及为帮助学校、教堂而捐地等。
我们也要学会祝福身边的人,将喜乐带给每一位年轻人和老年人,每一个孩童和中年人。和主耶稣一起,以庆祝婚宴的心态善度每一天,将祝福和喜乐带给我们所遇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