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思高后来成为传教士,创办了一个男童之家和慈幼会。这个修会的修士以照顾无家可归的穷孩子和弃儿为宗旨。鲍思高神父以此梦为动力,克服各种困难,为这特殊的教育事业奋斗不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天主教在关爱麻风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失学儿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关报道和研究见诸媒体。但关爱跨地区婚姻中的外来媳妇,由于问题复杂,牵涉面广,调查难度大,鲜有学者研究。
正是这逻辑驱使人剥削儿童、遗弃老年人、将他人沦为奴隶、过高评估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贩卖人口、以灭绝的途径进行动物毛皮及沾满血的钻石交易。
武装血腥冲突、恐怖暴力活动、以及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使全体人民蒙受闻所未闻的痛苦,其受害者特别是那些最脆弱的一群,诸如儿童、妇女和老年人。
从牧羊人到铁匠,从面包师傅到乐师,从打水的妇人到玩耍的儿童:这一切都诉说着「日常生活中的圣德」,即喜乐地以非凡的态度,履行日常平凡的事务;耶稣就如此诞生,为与我们分享他的神圣生命。
最后一位在云南服务的传教士也已去世十年。那时,我刚好成为为天主子民献祭的司祭。
她十分钦佩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他们为了基督,为了福传,弃亲人、舍国家,不辞千辛万苦,把福音的种子撒在了中华大地,李保富说:看到他们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与他们所做的更是差之千里。
我们现今世界不断地发展,因此,有些传教士心中浮躁,认为传教无希望,跟不上潮流,教会世俗化了,没治了。但为何不把中国佛教留给后代的中国人的那份潇洒自在继承下来,并发扬在福传事业上来呢?
如今虽然一位传教士走了,但她及其修会的故事的确还没完。无论是她们创办的学校,还是受其影响而自发成立的希望之友善会、冀望团体,抑或献县圣望会、邢台炼灵中保会,其修会的神恩、使命、精神还在延续着。
传教士要深入世俗社会,修士们则远离人烟。尤其在经历法国大革命以后,修道院选址的第一标准是和平安宁之地。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三百年稳定的满清统治,有的是人迹稀少的深山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