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少年时代,便显示出了对穷人的关心。他和两位弟弟一起成为司铎,青年时代“正值拿破仑兴风作浪时期,其结果便是宗教和社会领域局势混乱”。圣科托兰格神父是“一位好司铎,许多悔改的人都纷纷找到他。
他的人格和非凡的德行表现在忍耐、淡看世俗、关注穷人、照顾青年、尊重长者这些方面。这些德行对当时欧洲各隐修院产生巨大的影响。
尽管皇帝知道这位隐修者从来不离山一步,而且大家都知道他只接待穷人,拒绝与有钱有势的人发生任何瓜葛,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够找到这位隐修者,好请教他这三个问题。
在《新约》主耶稣不仅要求我们去爱近人、邻人、穷人、罪人、卑微的人,更要求我们去爱自己的仇人。“左脸右脸”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基督徒以善报恶、以德报怨、善待仇人,进而爱戴一切人的信仰精神。
变卖你所有的,施舍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然后来跟随我(玛19:21)。前两步的信仰转变历程是玛窦信仰升华的准备和前奏——真正跟随主去传扬得救的喜讯的准备和前奏。
两年间,为穷人捐献的4.5万元,都是老人省吃俭用的积蓄。”据罗光义阿姨的女儿余丽蓉女士介绍,罗阿姨1927年出生在四川西昌的一个教友家庭,她的父母是当地最早的一批教友,她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信仰培育。
这些情况包括“无法生活下去的家庭、年迈孤独的人、被迫躺在床上的病患、憔悴和看不到前途的青年,以及穷人,他们提醒我们的自身样貌:一个需要向上主乞求慈悲的教会”。
因此,我们有见证和流血的大公主义,也有携手帮助穷人、病患和残疾者的大公主义。一起行走,无需等待神学家们对共同举行感恩祭达成共识。大公主义透过一起行爱德和相亲相爱来实现。”
接著,教宗向神学家们发出呼吁,说:「在这不断走出自我、与他人相遇的旅程,神学家应当做个怜悯的人,面对许多人受压迫的生活、今日的奴役现象、社会灾难、暴力、战争,以及许多穷人蒙受的莫大不义,神学家要心受触动
因此,我认为修道生活该当尊重差异,既能与富人相处,也能与穷人为伍;能与无辜者同行,也能陪伴有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