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阮若瑟神父及其弟兄神父林若瑟以及其他中国神父们的合作服务,这个华人堂区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蓬勃向上的发展局面。Jimmy曹先生(曾是法国餐馆高级厨师):阮铎讲道非常棒!
当时我们夫妻关系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没必要参加周末学习,但在张予林神父和孙莲云修女的鼓励下,我们走进了夫妇恳谈原始周末学习班。
圣地之旅在随后的八天时间里,感谢程修女的争取与预约,朝圣团依次在纳匝肋的若瑟堂、葛法翁的伯多禄堂、耶利哥的耶稣善牧堂、艾因卡林的圣母领报大殿、耶路撒冷的主哭耶京堂、玛达肋纳圣堂、约培的伯多禄堂各举行、参与了感恩圣祭
还有罗马的历史学家塔西都(Tacitus(A.D.56-120))关于主耶稣的记载,以及小蒲林尼(PlinytheYounger(A.D.62-11))和犹太拉比文集等等中都记载了主耶稣的事件。
您和帕罗林(PietroParolin)枢机都称其为“桥梁教会”。请问您如何解释?我已在多种场合表示,充当桥梁并非诗情画意之事。
凌安澜主教小史1893年7月27日出生于上奥地利州的林茨地区。1923年6月28日晋铎。1936-1939年在上海任徐家汇耶稣会神学院院长。1939年5月4日出任刚成立的景县监牧区首任监牧。
这卷书应是约史雅国王(前639-608)在装修圣殿时发现的那卷(参考列下22,8-13),促成约史雅进行宗教改革(参考列下23,1-27)。其作者以垂直线强调天主的唯一性和以水平线界定人与人的关系。]
后魏时期有位名叫卢元明的官宦,官任中书侍郎。孝武帝永熙末年,他住在洛东的缑山。一天,卢元明梦见朋友王由,带着酒来与他告别。王由一边饮酒,一边赋诗并题写赠给卢元明。
际此,我们借鉴视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在1890年《致郑藻如书》中所言:远观历代,横览九州,人才之盛衰,风俗之淳靡,实观教化。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否则反此。
1938年2月在麦加召开的世界伊斯兰大会上,我国伊斯兰教著名的四大阿訇之一的达浦生先生,用阿拉伯文撰写《告全世界回教同胞书》,呼吁全世界穆斯林都来谴责日本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