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于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墓窟正中石碑曰“天主圣教公坟”。后墓毁。现墓是1985年在原墓址上重建的,墓依桃源岭麓,座东朝西,墓室呈长方形,条石垒砌,拱券形墓顶上竖十字架。
还有证明基督信仰很早便传入中国的景教碑文,这第七世纪的石碑在陕西,上面刻了景教有关基督天主性与人性分开的教义。
他还在他的实验室设一石碑,上刻:“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天主存在。”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成功时,宣告自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说:“我革命之所以能成功,是完全依赖上帝的恩助。”
再沿路向上,来到修剪整齐的绿化带,脚下是绵软的草坪路,草坪两边是醒目的十四处苦路石碑,一米高的绿色植物护栏,女贞、樱花、银杏、塔柏等将我们包围在优雅中,空气清爽而花香浓郁,即使在大汗淋漓中拜苦路,能跪在草丛上也实在是一种享受
到佘山脚下,入“进教之佑”石碑坊正门,拾级而上半山腰--中山,即见中山堂,堂场西下十几步石级的地方是“三圣亭广场”,三圣亭依山坡而建。
在教堂的右侧有一块清顺治皇帝赐封的石碑(1657),在其左侧,有清康熙皇帝的容教诏令(1692)。康熙还亲笔题匾二幅:“通今佳境”(1675)“万有真原”(1711),悬挂在教堂正门的上方。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在许多教外地方看到的,教外人盖一栋楼,修一座桥,常常将集资人的名字刻在一块石碑上,并且往往还要按照捐钱数目的大小排列名字的次序,以彰显其功名。
我们广东贵屿教友在1997年10月,将已亡的三代先辈的坟墓,从南阳的西美山及贵屿的东山两处(共10位先辈骸骨),一起移至本村的沟尾温,合并为一个普通的坟墓(石碑上刻着10位先亡者的名字及圣名)。
教宗特别在这块石碑前停留片刻,并指给他的哥哥看,尤其让他读“本笃十四世”那几个字,这位教宗和他同名,都称为本笃。然后,教宗从会院的窗户向外看,欣赏了内米湖的美丽景致。
正中,有一长方形的墓台,墓台上,有一石质棺器,上方高耸着十字架;后面是黑色石质墓碑,上刻“汉口教区主教、神父、修女墓碑”等字样,两旁的石碑上还精细地刻着死者的姓名及生卒年代,中国人和外国人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