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我们心灵经常保持宁静,寻找生活上的安慰和寄托是很需要的。 会处理生活的人,一定懂得怎样给自己安排一片不受干扰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刘神父鼓励修女们:要在避静中尽量善用静默,让语言止息,让心灵发声,希望修女们藉着这几天的避静,重塑与主的关系、深化圣召,因为修道圣召是持续的动态回应,而非一次性的誓言。避静是检视内心“起初的爱”。
编者按: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睛可以反映出很多内心世界的成分,比如良善、真诚、怜悯等,但也可能是狡诈、游离、空虚等。眼睛能否反作用于内心,在心灵不那么干净的时候,起到洁净心灵的作用呢?
在礼仪宪章中我们读到为获得圆满的实效,教友必须以纯正的心灵准备,去接近礼仪,又要心口如一,并与上天恩宠合作,以免白受天主的恩宠(礼仪11)对于信友而言,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洁净自己的心灵,为耶稣准备好空间。
带着来自天庭的琼浆玉液,悄无声息地滋润寰宇生灵;福传又似阳光,温馨明媚,无论善人恶人,不分高低贵贱,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只要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参谷1:15),天国之门一定为你敞开,人生的光明之道一定在你足下
教宗指出圣奥多内院长是隐修生活杰出的改革者,他面对当时社会蔓延的恶习提出补救的方法和彻底改变之道,那就是谦虚,看轻世间转瞬即逝的荣华富贵,追求永恒的价值。
(图:天美社)教宗本笃十六世十月十七日会于在梵蒂冈册封六位圣人,他们当中不少都献身于教育和培育工作,六位新圣人的生平,尽显教会内多元的成圣之道。
第一、天主化为婴孩,甘为人而示弱,邀请我们走谦卑爱人之道。圣父表示,马槽里的小耶稣真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天主。祂跳脱我们的“条条框框,以婴孩的姿态呈现给世人,让我们能接纳祂、拥祂入怀。
当天约有五千人在圣伯多禄大殿参加礼仪,他们绝大多数的人每天忍受贫困之苦,尊严扫地,缺少基本的维生之道。教宗期勉众人依循塔冷通的比喻行事(参阅:玛廿五14-30),提出两条当走之路。
中世纪期间,「这故事或许用作榜样,晓示欧洲大陆妇女为妻之道,以及在中世纪佛洛兰斯的医院中当积极行善的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