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资料中,我感觉到父亲的文化水平,通过自学,能达到初中前期水平,但他做人处事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他的文化知识。他那时候的思想,可能在这些书籍及文化环境影响下,有很强的唯物史观,是一位无神论者。
爱是基督宗教信仰之核心,爱是我们做人处事之标准。在圣咏第十九首中阐明:乾坤揭主荣,穹苍布化工。朝朝宣宏旨,夜夜传微衷。默默无一语,教在不言中。周行遍大地,妙音送长风。
我们每次死于自己就是重新开始做人,由于人是软弱的,新的自我因为世俗生活的影响很快又会腐化、跌倒,所以藉着炼灵月,我们再一次的进行自我反省。
这是在坚守他做人的底线:诚实不欺。面对冥顽不化的夫差,宁死也不愿做“欺心者”,犯欺君之罪!另外,他实话实说不随风飘摇,坚守了职业道德和对神的敬畏之心。但终究丢了身家性命!
杨老师经常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杨老师他自己也做出了榜样。杨老师的学生王敏娟在座谈会上讲话我们有个同学是个孤儿,杨老师就把别人送给他的粽子送给这个同学吃。
他们在单位老老实实做人,回家悄悄地念经祈祷,现在,终于又见到神父了。这些可怜的没有牧人的羊,在黑夜漫漫中,又见到了自己的牧人,他们怎不充满喜乐,充满感恩呢?
他们认为“一个人成为基督徒,不在于他恪守宗教形式,而是切实地做人,在今生此世生活中积极分担上帝的苦弱”(刘小枫:“分担上帝的苦弱”,见《走向十字架的真》,14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晚年,杨振宁先生谈及人生意义时,引用了中国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并认为“德”就是做人的原则。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做得还不坏,而且是非常中国式的”。
如1933年2月,太虚在一次题为《学佛先从做人起》的演讲中指出:有国家和军队,就可以抵御外敌入侵,弥除奸逆内乱,若无国家,不但外患无法抵御,国内人民的生命也没有保障,生活也没有安宁,所以我们要报答国家恩
指出我们做人不可强求,不要妄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知道未来,能把握的只是当下。尽人事,听天命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同为一理。都在在说明,尽一切人力所能为,至于事能不能成功就要看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