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恰好相遇,绝不肯错失良机,因此便不顾他人阻止而大声喊叫,希望耶稣能满全他朝思暮盼的渴望心愿。试问我们自己,为求耶稣赏赐某一恩典时,是否也有巴尔提买那样如饥似渴的急迫诚切?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如果一个人得不到牧灵经验、相遇时刻、友谊关系,这些无偿的充电,办公室的工作就往往是枯燥和乏味的。因此,我们尤其需要每年参加退省,让自己浸在天主的恩宠中,完全浸入。”
秉持这个视野,「禧年的门首先必须是罗马人民自己朝圣的目的地,其次才是与世界各地朝圣者相遇的机会」。我们越是照顾脆弱就越是美好接着,教宗谈论了信仰之美的意义。
为此,要让基督与你们相遇。与祂的相遇将敦促你们与他人相遇,把你们带向最急需、最贫困的人群。
简而言之,每当我们与一个贫穷人相遇,我们不能转移目光,因为那会阻碍我们看见主耶稣的面容。让我们仔细思考托彼特的话:「一切穷人」。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近人,无论他们的肤色、社会地位、来自哪里……。
还在清朝末年,21岁的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amuelPollard,1864-1915)自愿到了那个地方,历经千辛万苦(包括被毒打、被谋杀),办了几十个学校,培育出苗族第一批医生、教师,甚至后来的共产党干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蒋复璁曾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京沪区特派员,兼任华东五省教育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奉派接收南京、上海及华东五省地区所有的日敌、汪伪政权的文教机构,大、中学校。
起初,当警察看到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同一位老先生拉琴赚钱,以为是虐待小孩呢,并予以干涉,但当后来看过学校一位老师的介绍信后,他们也就只能感叹地任其发展了。
1993年,初中没读完的王建信改读了职业中学,当时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才去读这种学校,这让我很受打击,更不服气。王神父回忆说。那时,他萌生了进修道院的想法。
1882年法国的教会与学校正式分离,文化教育事业转而由国家主导,公共的世俗学校系统建立起来;1905年,法国颁布《政教分离法案》,规定教会与国家分离,人民享有教育自由和信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