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保禄致厄弗所人书信中指出的,做福音的见证人也意味着以自由和真理之名参与战斗:“因为我们的战斗不是对抗血和肉,而是对抗率领者和掌权者,对抗这黑暗世界的霸主,对抗天界里邪恶的鬼神。”
这个“道”是无形无象的,“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字之曰道。”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就强行给它起个名字叫“道”吧!
耶稣基督曾严厉抨击那些假借行善之名,扩大自己名声的伪善之人(玛6:24)基督徒行善施舍的目的也是为了回报天主的恩惠。 行善不是使人得救的条件,而是人得救的标记。
1628年教廷代表在北京作了一些调查决定使用“天主”之名。1629年10月,中国省监会司铎班安德神父回到澳门之后,就嘉定会议向总会长作了汇报:“事实证明,传教士们亲密无间,友谊为重。
在弥撒讲道中,教宗则多次提到亚西西精神,这个精神自从先教宗在1986年发动全球各大宗教领袖在这里为世界和平祈祷后,已经逐渐传遍世界各地,抗拒暴力的思维,反对妄用宗教之名作为行暴力的借口。
在圣奥斯定关于这一点的注释中,他说--以耶稣之名—“人群推推搡搡,只有信德触动”(《讲道集》243,2,2)。
(你是伯多禄,我要把我的教会建在这磐石上)音乐响起,不是迎接,而是回应——回应一个更早的召唤,从殉道者的血中长出的和弦,以帕莱斯特里那之名复生,如锋利的百叶剑,斩断世俗的耳语。
因上主之名而来的,以色列的君王,应受赞颂。耶稣在受难前,曾骑着借来的驴子最后一次进入圣城耶路撒冷。由于圣枝主日是浮动的,而且不同的地区未必很容易获得棕榈,故赤柏松、杨柳或其他当地树木、树枝成了替代品。
他们接受了神父的派遣礼后就走出家门,因耶稣基督之名祈祷、宣讲、覆手、祝福……二、祈祷中的感动传道员们充满了祈祷的精神,并在祈祷中结出了果实。
教宗说:「我们彼此互祝平安,首先,罗马主教高度重视这些团体,他们承认基督之名,其忠信是我们的模范,他们往往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