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我们的临在,以我们信从耶稣基督来为他作证,我们尤其用不同于别人的生活方式,用对所有的人始终开放和自由的态度来为基督作证。我们在这里唯一能够做的都是一些细小的桥梁,非常细小,却是必要的。
教宗指出为能实际推行这一切,人必须更改生活方式。
通过这三种形式来教育年轻人,提供给他们某种生活方式的正确例子。记者:请问法兰西斯科·布拉内里先生,你如何看待“北京国际双年展”中中国艺术家们的作品?
“正是在耶稣圣心节与司铎圣化日的联系中,我们希望找到动力使天主在我们内赋予的恩赐‘再炽燃起来’,祈求恩宠,使基督圣心的情操在我们内心、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日益内在化。
耶稣给这人的提议,是改变他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天主的关系。确实,耶稣意识到,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内心深处都缺些什么,——就是在我们内心怀有的那被爱的渴望。此乃属于我们人性的伤口,这伤口正是爱的通道。
群体压力形成的“对与错的标准”就像海浪的泡沫,在流行的生活方式中带动人赞成或反对,欢呼或谩骂,没有对与错的观念。群体压力以人多势众、法不责众等借口而扭曲“对与错”,为了一点点利益而是非颠倒。
这种张力就是不同的生活目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主耶稣祈祷门徒们在天父内“合二为一”,然而,却不是“众人划一”。
社会在快速发展,网络和信息化的普及令当今青年人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空间,看到他们在宗教对话中的价值和潜力,是关乎人类未来的大事。
当然,教会并没有强加给人们要实行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强调信众要卖房卖地奉献教会,但是,可以让人看到耶稣的救恩给信众带来的全新的人际关系,他们真正活出了信众彼此相爱,情同手足的美好见证。
也许我们之所以很喜欢批评或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别人、批评别人,是因为我们通常会觉得自己的思想或生活方式是属于正常或正确的,从而在其他人身上找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然后加以指责,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