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天主的儿女有时自由地放弃他们的权利:“那愿与你争讼,拿走你的内衣的,你连外衣也让给他”(玛5:40),但这并不意味着和平的缔造者们害怕冲突,而是意味着:他们必须首先面对他们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反叛。
我们内心是否让圣言占据,以致圣言真的给我们的生活打下烙印幷塑造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思想一再与人们所说和所作的一切为伍?我们不是经常用占主导地位的见解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吗?
当人的内心与天主契合,他的良善就会成长增加。良善的前提就是与天主共融,在内心生活上日渐与天主契合为一”。
她的内心呢?从对丈夫询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别人的衣饰充满了羡慕,甚至为自己没有同样的衣饰而抱怨。而这位丈夫呢,也许是为了避免妻子对自己的抱怨,急于表明自己并没有去看那些太太们。
教宗解释说,在人周围和人内心的生命力中,信仰是一种不同的力量。聆听信仰的话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内心,好能聆听和服从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这声音也通过大自然的现象来说话。
即使自己口里不承认,也仍然抹杀不了自己内心对真善美的喜爱及对虚伪邪恶的厌恶。
那么多离奇的剧目日复一日地在身边上演,尘土飞扬的嘈杂时常遮掩了我们的视听,在眼前的繁华中失去了感知真实世界的能力,以及体验内心的真实需要。
耶稣是借多默的话作教材,提醒大家信仰是心的感动,不是事实的求证;也以此来教导门徒传播福音时要注意如何去启发人的内心,感受到基督的爱。相传耶稣升天以后,宗徒们抽签分配传教的地区,多默去了印度。
即使在企业经营困难中内心也能找到依靠,这样的教会企业家不在少数。最近到上海,无意中遇到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温州企业家,在闲聊时候知道他以前的厂房目前也为教堂所用,一家人也积极参与教会活动。
不仅托克维尔时代的科学家虔诚地相信天主的存在,即便是二十世纪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诸如爱因斯坦、汤因比等)的内心,也无不激荡着宗教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