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主教的神学视野中,恩典(圣宠)并非遥远的抽象概念,而是天主在人类历史中主动而亲切的临在与工作,是祂赐予人分享其神性生命的白白恩惠。
后来,他们可以自己组织宗教活动了,便开设唱经班、进行洗礼和学习圣经。神职人员并不只是在战斗环境中服役,他们也在战线的后方照料部队。他们帮助难民,为3000名爱尔兰儿童组织圣诞晚会。
母亲的葬礼上有30多位神父和教区的修女们参加,教区的乐队和唱经班也在三九的天气赶来为母亲送行。在母亲的葬礼上,追悼词是母亲的长孙女写的,从一个孩子的言辞里,我们可以稍微的了解一下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20世纪非常著名的多明我会灵修学家欧迈安神父这样理解圣十字架若望所代表的加尔默罗会的否定式神学和祈祷:圣十字若望的基本神学是:天主是一切,而受造物是虚无。
天主教伦理神学以人的尊严为中心,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但是,推动圣座如此行动的还有教会与神学领域的更为深层的理由:教会应当传播福音,这一福传使命应当植根于每一沃土,每一文化,而不能只限于对各种不同民族的秉性与文化异质性的“商品输出”。
(《神秘神学》)这些奥妙的奇葩,确有增强信德的巨大功能!超自然的现实,使人惊诧莫名。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神的奇妙。
理性认识天主之路,又被称为“自然神学”,即透过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智之光,从受造物的美善和秩序中,推论出造物主的存在和祂的某些属性。这条道路向所有人开放,无论其文化背景或宗教信仰如何。
穹顶上的四个圆拱分别表现:神学,上面写有Divinarumrerumnotitia,即天主的启示;哲学,即Causarumcognitio;然后是法学与诗歌。
4.迁供圣体:弥撒后移离未领完的圣体,是一古老习惯;随着13世纪教宗乌尔班四世推行圣体圣血节,圣周四黄昏弥撒后恭移圣体,渐以隆重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