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这个目标,与会的司铎们,响应真福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呼吁,着手查验各种时代征兆,在福音的光照下对它们进行诠释,以使年轻一代能够面对此世、来世以及维系公正社会关系的永久性问题作出充分的回应(参阅《牧职宪章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也正是基于他对普世万众、千秋万代人灵的真爱而付出的,他不惜以自己的苦难圣死为代价,切愿把自己的民族,由他们的罪恶中救出来(玛1:21)。
当然,主教对其他教会和普世教会的关怀,可能要求他们离开教区,但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当是短时间的、不经常的。此外,主教居住在教区不仅是良好组织的一个要求,不仅是职务中一个因素;它还有神学意义的根基!
普世圣公宗精神领袖、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坎特伯雷在展览介绍书序言中说:“希望这项展览在增进彼此的了解、深入认识传统、以及巩固我们大公合一的友谊这些方面能产生重要的作用。”
我们打从普世博爱运动的开始,已体验到这一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特伦托经常受到轰炸,我们要逃跑到防空洞去躲避,手中只能携带一本细小的福音。我们打开福音一起阅读。
因为接受普世的常规教育,心里一直被这种思想占据。中年以后开始反思,隐约知道,大姨虽然历经磨难(只是我这样认为),她的生活道路和方式是这个世界最上等的,已远远超出自己的领悟。
我希望慈悲禧年庆祝活动能在每个地方教会,在全世界所有的教会内展开,而不仅在罗马,这就犹如散布在普世的教会同唱一首赞美天主之歌。教宗强调,慈悲是始於内心,再到双手的行程,对於耶稣和我们而言都是如此。
他是伯多禄的继承人、普世教会的牧人,天主亲自拣选的挑起这一重担的人。他唯一关心的就是宣讲救赎的福音,是所有人都能与天主修和、与兄弟姐妹修和,由此找到希望与和平。
救主耶稣在走出隐居生活公开传福音的前夕,曾做了一次值得后世仿效的准备工作,即是他被圣神领往旷野、四十天四十夜禁食、战胜魔鬼试探的过程(玛4:1-11);教会之所以将此称为四旬期而置于礼仪年复活期之前,也正是为了让普世信友练习成为基督门徒当做的精神准备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一本《重新发现天主教的真谛》(“信德”出版),书中竭力推崇天主教信仰中的普世价值,其中也谈到了福传工作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我认为对我们日常的福传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