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新约》中主人给三个仆人资金让其各自经营的故事告诉我们:给予多的,回报也要多,不然,惩罚也要多。对此我亦深有感触。领洗时,神父告诉我:领洗后,人往往会受到一些磨难或考验,一定要注意坚固信德。
在圣经的新约部分有这样一段:耶稣行路时,有许多群众跟随着他,他便转过身来,开始了他的讲道:“谁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不配作我的门徒。”
并认为在《新约·圣经》成书以前,其中资料多次通过口传而流行。初称“使徒圣传”,后逐渐扩大范围,包括在有些教父的著作和历代教会的信经和对信仰问题的正统解说中。
在他这篇讲话中,我们真的走了一程理性与信仰关系历史的路:从旧约圣经到希腊理性同圣经文化的关系,包括旧约和七十译本,然后是新约…接着,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走了一程神学历史的路,从教父到改革,到康德,到现代时代
旧约中的梅瑟受召时已近老年,且口才欠佳,然而,他却在天主的帮助之下,带领选民出离埃及重建神圣秩序;在新约中,道成肉身的耶稣,以颠沛流离的方式开始救赎工程。
教宗在要理讲授中继续讲解《新约》中揭示的天主慈悲。当天要理讲授的主题是:慈悲能洁净心灵。
实际上,《新约圣经》表明了二者的循环关系:节制是走向神圣之醉的必要条件,神圣之醉是实践节制的必要条件。这第二条路,从陶醉到清醒的路,正是耶稣要求祂的门徒走的路。
教宗继续论述《新约圣经》中的基督徒希望,藉着圣保禄宗徒在《罗马人书》中受造界在叹息的图象,勉励我们始终保持希望。以下是教宗方济各要理讲授的全文:亲爱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纵观旧约与新约,玛窦福音第一章:耶稣的家谱已经做出了完成历史的答案(耶稣君王与他犹太家族纯正血统)。另一原因就是犹太人歧视外族都是污秽不洁的民族。
记得在新约中有个小故事,大概是耶稣治好了一个村民的病,这个村民于是表示要跟随耶稣。可是耶稣却对他说,回到你的村子里去。可见信仰的目的还是要回归生活,回到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