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想一想,如果那里的那些老人去世之后,下一代人的信仰怎么办?他们都到城市打工赚钱去了,他们有时间进堂吗?他们自己还会念经吗?他们还知道为去世的父母献弥撒吗?
在1850—1950年一个世纪中,共派出超过6000名传教士到中国服务。1964年以后称海外基督使团。在这种情况下,内地会的戴德生,仍然坚持信仰初衷,不放弃、不离开、不申诉。
法国有一个学者有一本名著,历史人类学丛书里面叫(儿童的世纪),从十七世纪开始经过家庭的情感革命和教育革命,这个孩子变成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主体,欧洲十七世纪以前孩子不是独立的主体,跟我们现在这个状况一样,
在那些抬持主耶稣的人中,有一个老人看着观众,神情在疲惫与厌恶之间:他是阿黎玛特雅的若瑟吗?画家一定是曾被米开朗基罗绘制的玛窦的面容所打动,并在这里有明显的体现。
堂区很多老教友常常说,儿女孙辈都不进堂也不念经,我们就鼓励这些老教友把报纸带回家,让他们的儿女、孙子孙女给他们读,读的同时,信仰就会印刻在老人后辈的心中,他们的信仰也得到提升。
当地教友励央珠姐妹长期以来就一直在关心这些外来教友,她还特别用自家汽车把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接来教堂过年。金神父牺牲午休时间,为长期没办告解的教友听神工。
20世纪80年代,经济尚不发达,为了“续香火”,有人甚至不惜花两、三千元从四川领来媳妇;14而县城北边20公里处的三官庙庄是教友村,村民千人左右,领媳妇的情况不多,仅仅局限在7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
但是16-17世纪西方天主教改革时期特有的心态、虔敬、文化和制度构建于整个教父传统和中世纪西欧的文化之上,是中国的士大夫难以理解的。
这位年至九旬的老人的高大的爱国形象,长留山西回族乃至各族人民心中。 王文才(?一l942)河北定县人。"七•七"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民族解放斗争。
还有别的经验,陕西凤翔教区李镜峰主教对拉丁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写信都是用拉丁文,老人希望用拉丁,这很正常。因此,如果你习惯了做拉丁弥撒,并且这可以帮助你得救,那么教会不会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