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四世纪时,广大基督徒已经相信圣母灵肉一起升天;到了第六世纪,已经建立了圣母升天瞻礼;到了第七世纪时,庆祝圣母升天瞻礼逐渐普遍。从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神学家开始讨论圣母升天的问题。
四世纪的圣奥斯定是拉丁教会教父,从一个沉湎享乐的浪子转化为名垂青史的伟大圣师,充分证明天主圣宠改变人的神奇力量。圣奥斯定后来成为北非希波的主教,他度着神贫的生活,捐出家产兴办慈善事业。
我们一般早晚祷中所念的即为宗徒信经,又分为文言和白话两种;一般在弥撒中宣唱的是尼西亚信经;而亚大纳削信经可能为一般教友不太熟悉,其得名于四世纪的一位教父亚大纳削,传此信经为他所作,当时为反驳亚略异端,所以此信经以更为详实细致的笔触阐述了教会当信的道理
古老敬礼的圣物在四部福音书的一致证明之外,为了获得“罪状牌”的首个证明,我们应当回溯到四世纪末叶。
这些话出自四世纪一位主教兼思想家纳齐安的额我略之口。但天主并不拒绝我们把他比作牧人、新郎、朋友、父亲、或母亲。“就如父亲怎样怜爱自己的儿女们,上主也怎样怜爱敬畏自己的人们。”
四世纪,由法国南方前往圣地朝圣的埃格里亚(Egeria),描述耶路撒冷主教,在哥耳哥达圣堂,在会众大声哭泣下,诵读我们救主的受难史。诵读耶稣受难史,是整个礼仪核心所在。
回国后我看了台湾出版的天主教史,才了解到迦太基是非洲早期修道院所在地,圣奥斯定就在这里学习,四世纪这里发生教难。为此,我在心中默祷:愿上主让迦太基早日重新回到主的怀抱并再现昔日的荣耀。(贾宽裕)
另一意见,以为根据一种假定可推知耶稣的生日:第三、四世纪的人特别注意象征意义,基督为太阳的象征深深扎根于当时基督徒的意识中,因而也使他们注意到昼夜的平分点(春分、秋分)与至点(夏至、冬至)变化的象征意义
四世纪,由法国南方前往圣地朝圣的埃格里亚(Egeria),描述耶路撒冷主教,在哥耳哥达圣堂,在会众大声哭泣下,诵读我们救主的受难史。诵读耶稣受难史,是整个礼仪核心所在。
阿里亚塔带我穿过博物馆,经过一根柱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鸽子,来自于约旦境内一座建于四世纪的修道院,我们还看到了彩色马赛克地板和有十字架标记的大型石棺,都发掘自埃及沙漠中的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