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一天,美国的一位主教朋友,建议汪神父去罗马读教会法。
好不容易考上了温州苍南一中(县里最好的高中)读高一时,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明显下降,原来是能上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变成了三本也考不上的劣等生了。
我在北方的一个大城市读大学,他是那里最大的教堂的副本堂。弥撒是拉丁文的,我听不懂,整个信仰处于混沌状态。弥撒后,他端坐在一间整洁温暖的慕道室里,等着各种各样的人前来问天国的道理。
虽然他的思想是那个年纪的我所不能完全理解的,但我所能理解的却足以让我意识到,多玛斯的思想不止告诉我我的感觉很合理,更重要的是,他还从后设叙事(meta-narrative)的观点,告诉我这些感觉是怎么来的
(弟前27)“人若不信他,怎么呼号他?从未听到他,怎能信他?没有宣讲者,又怎能听到他。”(罗10:14)多深刻的感受!多动人的感慨啊!
从读小学、中学、修院、晋铎、堂区服务、出国留学、到在佘山修院任教,这一路都是在天主的慈爱、两套父母的呵护、及身边兄弟姐妹的关怀下走过来的。
从读小学、中学、修院、晋铎、堂区服务、出国留学、到在佘山修院任教,这一路都是在天主的慈爱、两对父母的呵护,及身边兄弟姐妹的关怀下走过来的。
那是2006年夏天,儿子高中毕业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因为专业不理想,不想去读,任凭父母怎么劝说都没有效果,眼看就要开学了,机会稍纵即逝,刘世珍心急如焚,关键时刻,她选择了依靠天主,并找宜昌教区的张鸣谦主教
但是,灵性生活的情操并非直接与读圣经的次数多寡相关,也不应以明了圣经文本意义的高低来界定。现实告诉我们,熟识圣经的信友未必一定是灵性生活高尚的;还在乎我们如何读圣经和在乎那读圣经的是个怎样的人。
苏百勤神父简历1923年5月25日生于唐山丰润黄花港老教友家庭1932年加入卢龙(唐山教区原称)教区小修院1945年赴北京文生大修院读神学1948年——1954年修院停办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