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争执不仅涉及到当时的中国,也涉及到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当时的东南亚诸国。随着事件的演变,内部的礼仪争执最后可悲性地演变为大清帝国与罗马天主教的政治层面的冲突。由此开始,大清帝国开启了百年禁教的历程。
回族留学生在留学途中开演讲会宣传我国抗战的意义,在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开中国文化讲座,积极宣传中国抗战,使伊斯兰世界对我国的抗战有了了解和同情。
在利玛窦、徐光启时代,教会做了不少努力,形成利玛窦规矩:传教士,千方百计融入中国社会,顺从朝廷,取悦士绅;西学,竭尽全力为中国政府所用,以增加护教资本;教义教规,殚思极虑地融入中国文化。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强调,尽人事,知天命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其注释为: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
媒婆、说亲、花轿、唢呐、拜天地、贺喜、闹洞房……这些充满中国文化的符号,在外国人眼里是那么的神奇、美丽,令人充满遐想。
所以有时候我会在讲道中把中国的文化与福音交织在一起,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把天主的福音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给美国人分享,这一点让我感到很自豪。现在,移民、学习或工作于美国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
为了让修士们更深地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及社会的变迁,为以后的神学本地化工作打下基础,修院也开设了中国哲学史、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教会史、四书、社会学、时事政治、邓小平理论、宗教政策与法规等课程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以来,儒教思想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与利用,久而久之,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也有文化短板,就是对于死亡,没有确切的认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不谈死亡,谓不知生,焉知死,认为人生既然有限,就应该用之于有价值的事情上。
虽然神学教育的目的也在传教,但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连连败于西方的船坚炮利,致使洋人的民族优越感大增,于是把一套自认是比中国文化优越的宗教硬套于中国人身上,比第一阶段更坚持源自西方的正统神学教育内容,并在当时制度化及统一化的神学教育系统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