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明白法律的尼苛德摩以法律反驳他们时,他们的本来面目就显露出来:加里肋亚不会出先知。偏见让他们失去理性,真是可怕!在我的人际关系中,是否也形成了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民族的偏见?
当百夫长刺透了耶稣的肋旁,立刻就有血和水流出来……他用钉痕的双手,拭去了我们痛苦的眼泪……天父的慈悲,正是通过他圣子的死亡与复活,将他千顷波涛般的生命之水
这位被疾病缠身多年的可怜妇人,不仅是病人,还被视为不洁之人,因为她患的是血漏病(肋十五19-30)。因此,她不可参与礼仪,不可过夫妻生活,失去了与近人交往的正常关系。
答:本笃教宗撰写了《纳匝肋人耶稣》一书。我们知道,这本书论述信仰的宣认,是圣伯多禄宣誓的信仰。许多人说耶稣是一位先知,伯多禄则藉着在天之父的启示,代表教会对耶稣说:祢是基督,默西亚。
“爱外方人如爱自己一样”(肋19:34)会被指责为缺乏爱国精神。面对讥讽和污蔑,基督徒可能会想退缩到他们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去。
他们说:‘有人说是洗者若翰,有人说是厄里亚,也有人说是耶肋米亚,或先知中的一位。’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西满伯多禄回答说:‘祢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
回归于清新惬意的乡间田园,让我想到耶稣在圣经中引用的许多纳匝肋乡村比喻。在这些比喻里,主耶稣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个关于生命的真谛,一个个关于天国的生动道理。
这是用耶稣对玛利亚玛特肋纳的话来完成的逾越奥秘,『我升到我的父和你们的父那里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们的天主那里去』(若望福音20:17)。我在远方,我感谢所有帮助湄占、清菜和巴吞他尼的孩子的父母。
在耶稣受难的整个过程,她更是寸步不离的陪伴,直到耶稣手足被钉穿、肋旁被刺透,最终将灵魂交到天父手中,她皆亲眼目睹,悲痛欲绝,其撕心裂肺的痛苦使所有为人父母者皆不难想象的。
(上接273期7版)三、慷慨施舍 旧约肋未纪指出:“在我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取所遗漏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