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消费”这份连结,品尝这份初果,不要将我们领受的神恩和天赋埋没在地下。
心理的不平衡和食物的消费方式之间存在联系。我们吃东西的方式呈现出某种内在东西:平衡或无节制的倾向;感恩的能力或傲慢的自主推定;那些与穷人分享食物者的同理心,或者那些为自己囤积一切者的自私。
有的,而且相当重要,那就是引导财富的消费,调节穷人与富人间的紧张关系。
他们看到世人的肤浅、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广泛流传的轻率性态度,休戚相关意识的缺乏,贪污腐败。青年们知道,没有天主,他们不可能面对这些挑战,不可能快乐地生活,也不能热忱地活出一个真正的生命。
抱怨已然成了一些人聊天的主要内容,恶劣的天气、越来越糟糕的交通状况、商场里拥挤的人群、银行里的长队、工作太累、待遇太少、感情的困扰、疾病的折磨、房子的问题、孩子的消费等等,都在抱怨之列。
在这个消费至上,看似正常满是影像的社会思潮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云里雾里忽隐忽现,虚的东西太多。我们有迷失自我,或被潮流裂为碎片的危险,人心一旦被撕裂,就会降低对不良影响的免疫。
其根本的原因也在于人的短视,没有按照造物主给万物制定的规律去劳作治理,而是过分地向大自然索取,追求物质化的过度消费。
15.注意:要帮助大家,不要沉迷于商业化及消费式的圣诞老人,只求物质上的满足,反而要让学生明白圣诞老人的故事,即圣尼各老主教,帮助穷人的故事。
一、从消费主义到内心回归:圣心敬礼的自我觉醒我们生活在一个“受诱惑成为贪得无厌消费者”的世界(通谕第2号)。教宗敏锐指出,数字时代的“液态文化”和个人主义浪潮正侵蚀我们内心的深度。
作为个人,我们的生活风格对某种被扭曲的幸福文化已习以为常,陷入於「无节制消费多於真正需要之欲望」(同上,123号);我们都身在这体系之中,「它不惜一切代价,强行利润至上逻辑,不顾社会排斥现象或大自然的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