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看到,也有“另一种圣诞节”,成了“圣诞节的世俗夸张漫画”,将耶稣的圣诞“简化为一个消费和虚情假意的节日”。教宗表明,节日是需要庆祝的,但这种不是在庆祝圣诞节。耶稣的圣诞是另一回事。
教宗继续谈生态环境说:“在经营地球的能源方面,必须加强各国之间的对话,重新审查进步国家过高的消费标准,同时进行适当的投资,寻找不同的能源”。
我们应该“消费”这份连结,品尝这份初果,不要将我们领受的神恩和天赋埋没在地下。
心理的不平衡和食物的消费方式之间存在联系。我们吃东西的方式呈现出某种内在东西:平衡或无节制的倾向;感恩的能力或傲慢的自主推定;那些与穷人分享食物者的同理心,或者那些为自己囤积一切者的自私。
在当代消费文化中,身体常被降格为满足欲望的工具或待价而沽的商品:健身狂热者视身体为需被驯服的机器,整形风潮则把身体当作可塑的玩物。
2.从自己餐桌掉下的“碎屑”开始固定将你每周消费的一小部分,捐献给教会或慈善机构;在堂区中找一项“服务拉匝禄”的方式:探访、捐食、送暖。
有的,而且相当重要,那就是引导财富的消费,调节穷人与富人间的紧张关系。
他们看到世人的肤浅、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广泛流传的轻率性态度,休戚相关意识的缺乏,贪污腐败。青年们知道,没有天主,他们不可能面对这些挑战,不可能快乐地生活,也不能热忱地活出一个真正的生命。
抱怨已然成了一些人聊天的主要内容,恶劣的天气、越来越糟糕的交通状况、商场里拥挤的人群、银行里的长队、工作太累、待遇太少、感情的困扰、疾病的折磨、房子的问题、孩子的消费等等,都在抱怨之列。
在这个消费至上,看似正常满是影像的社会思潮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云里雾里忽隐忽现,虚的东西太多。我们有迷失自我,或被潮流裂为碎片的危险,人心一旦被撕裂,就会降低对不良影响的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