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琳认为,就像整部福音书那样,对圣诞的叙述今天还在延续:我们视圣经为一部教会的书,但事实上它也是我们的家书。当我们细读这些故事时,它们就成了我们的故事,让我们生活出来。我们教友有时竟会忘记了这一点。
有一天修会的一位修女对王建军说:我这里有一本吴若石神父的按摩书,你给抄写一本吧!万万没想到,天主借着这件事,送给了王建军一份精美礼物,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但后来因为礼仪之争[当时利玛窦与其他耶稣会士认为中国人敬拜祖先及孔子是社会礼教,与天主教教理并无冲突。但道明会及方济会的传教士均表不满,认为这些礼仪是迷信行为。两派之间的争议便引发「中国礼仪之争」。
虽然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如门徒班、使徒班、以及各种教理讲授和牧灵辅导课程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其水准不高,课程内容欠系统化,不能满足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主动寻求信仰的平信徒。
虽然若望廿三并没有看到梵二的圆满结束和最终的成果,但在他的继任人保禄六世教宗的接力推动下,今日的教会和世界却从构成梵二文献的四《宪章》、九《法令》、三《宣言》及一《告世界书》中,获取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但也接受了新的使命与挑战
保禄宗徒,虽然不是十二宗徒之一,但他却是耶稣亲自召选的宗徒(宗9:15-16),而且他直接由耶稣那里得到了启示(迦1:12),他对耶稣的认识和了解,比若望更胜一筹(注:这里我们把希伯来书的保禄思想也并列在内
1929年,刘浚卿曾经发表其《上刚恒毅总主教书》,指出教友不应与教外人士割裂,应该面向教友人士办报,不应划界自守,固步自封,不问世事,在现代国家中,教友应居于中国主人翁地位:于国内政治之进退,当局者设施之良否
他自幼成长在一个热心的教友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喜欢上了读书,而圣经更成了他爱不释手的书,他说:当我读完新约时,我被基督的大爱感动得哭了。从此决志效法宗徒,把基督的大爱分施给别人。
在看了一些书和照片,甚至一些化学资料上关于身体的介绍之后,还是必须要看人的实实在在的尸体,通过解剖这个尸体,慢慢才会了解人的身体结构。
张修女的答案才真令我们大失所望,她说她其实是一个很没有学问的修女,对于神学知道得少之又少,如果硬要说明生命的意义,她可以去查书,但她相信书上的答案,老杜早就知道了,也不会使他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