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八十高龄的马相伯先生,将之译为典雅的文言中文。首句“夫至大至圣之任务……”前三字遂成为该宗座牧函的中文名称。
由此可知天主教中文的天主二字,是当年西方传教士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的两个汉字,并赋予其全新含义,借以表达其信仰中的至高全能者Deus。其实关于天主教至高者的中文译名问题,在中国并非一帆风顺。
这个口头禅是他在初学中文时学会的,难堪时可以缓解气氛。张口就来的口头禅也再现了他不拘小节,豪爽但又细心关照别人的性情。
费利蒙华人教友团体参与主日弥撒时,在圣道礼中,本来最能体现教友主动参与礼仪的答唱咏部分,大家多是采用念的方式,即使是唱,其所用的曲子也是以美国当地教会音乐居多,只不过是把英文翻译为中文来用罢了。
他会中文,尽管不是很好,但是已足以让我们沟通;我有些想法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时,我会用中文写给他,他很快就能明白我的意思,并加以交流。
《交友论》是利玛窦用中文写的第一部书 在启程前往上海之前,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教授路易吉.利奇把一摞利玛窦神父(MatteoRicci,1552年—1610年)的著作《交友论》放进了行囊。
该书现已出版了德语、英语、波兰语、意大利语、中文繁体等10多种语言版本。实践信仰,由研读和认识信理入手堪为正途。本笃十六世在前言中说道:“我恳求你们:以热忱和持之以恒学习这本教理,为它牺牲一点时间!
他指出,因着牧灵需要,各修会现在都调配不同语文的港澳会士,又在教会出版方面,顾及中文繁简体的比率,以满足新时代的趋势。 首台普通话弥撒由赵神父主祭,甘神父和麦神父共祭。
“大三巴”这个怪名实际上是圣保禄的中文谐音前面加个“大”字。圣保禄教堂由一位意大利籍神父设计,由日本工匠精心施工,从1602年奠基,直至1637年(明崇祯十年)竣工。教堂先后三次遭受火灾,屡焚屡建。
教廷同时申请该域名的其他四种语言名称,包括中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及(东欧的)西里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