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想,今日的青山碧野,都是昔日广袤而荒凉的土地,光秃秃的岩石上长满了只有在欧洲的荒野中才可以看到的石楠花和荆豆;终日是天色阴霾,狂风怒吼,与世隔绝。
在祈祷中,要有停顿,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心静下来,让我们的思想平静下来。旧约中,大司祭厄里给男孩撒慕尔一个很明智的建议:当他再听到一个声音呼叫他撒慕尔,撒慕尔时,应该回答请发言,你的仆人在此静听。
可是,如果没有在礼仪中与神相遇的经验,没有对基督奥迹的生活领悟,又怎能向教友们解释呢?本地语言的改用实是让我们每一个中国基督徒,用自己能听懂的语言审问自己,认识自己和挑战自己。
在与他对视的那一刻,生命中充满感恩,被爱环绕。就像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晨最美好的时光,遇见真道,死而无憾。在静默中,认真端详着面前的主耶稣的圣体,满怀崇敬。忘记了此时此身,只是静静地呆着。
仁爱对话是行动的神学教宗首先提到去年东方教会的一些领袖们在罗马的访问,这些访问促进了国际混合委员会推动的“爱德对话”与“真理对话”的进程。
在2013年10月2日的公开接见活动中,教宗鼓励信友们「不要害怕成圣」,阐明「成圣的意义不在於做轰轰烈烈的事,而在于愿意让天主在我们身上工作。
教宗方济各10月4日在梵蒂冈降福大厅接见了出席“信仰与科学”会议的宗教领袖和科学家们,其中包括阿兹哈尔大伊玛目塔伊布(Ahmadal-Tayyeb)和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巴尔多禄茂一世(BartolomeoI
当我看了电影《耶稣》后,我被主耶稣为爱全人类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当我看了华姿所著《在爱中行走》后,我被德肋撒嬷嬷为爱穷人中的穷人而无私奉献毕生的高尚品德所感动;当我看了信德季刊《麻风病人的使徒
耶稣踏入外邦人的境地——提洛和漆冬,在此境遇与一外邦女子辩论救恩的范畴。救恩及于本民族抑或万民,不仅仅是耶稣与宗徒时代的争论焦点,亦是日后教会讨论救恩达于教会抑或外教的论点。
为确保堂区内孤寡老人有衣穿、有饭吃,神父通过走访,确定了救助对象,每年定期救助,并号召教友们力行仁爱,视穷人、病患者为堂区内的“宝藏”,与神父共同呵护这些“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