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天主的孩子,我们理应有耶稣基督的胸怀,宽恕他人的不解,并为之祈祷求取天主的祝福。仁慈的天父深深地爱着我们,他愿意和我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20)。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将万物精密的考察一番,看他们是什么形性,推情度理,然后再下判断。
圣若翰·维雅内神父就是这样实践了这些基本信理,才使当时的亚尔斯堂区由衰败荒凉转化为繁荣兴旺。一个不成功的神父,也许由于他年轻俊帅,讲道流利,人缘良好,处事达练,周围拥有很多粉丝。
而“在一些地区,或许需要进行要理讲授,以帮助众人明白这种祝福并不是认可祈福者所度的生活。这种祝福更不是一种赦免,因为这些举动不是一种圣事或一种仪式。
在某些情况下,有节德的人也能成功地把控两种极端:他能够在坚持绝对原则,肯定不可妥协的价值,也知道如何去理解人并示以同情。显示同情。因此,节德之人的天赋就是平衡,这是一种珍贵而又罕见的品质。
在个人层面上:身、心、情、理、灵的全面及整合发展,活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在集体层面上: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国际的公共福利和共同幸福;在地球层面上:引导和教化人类作地球的好管家和生态的守护者。
再看斐理伯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当他问耶稣:老师!你住在哪里?你来看看吧!耶稣回答说。我们谁不会对身边的非基督徒说一声:你来教堂看看吧!福传就是把人领到基督面前,然后让天主的恩宠来浇灌他。
(格前7:10-11)保禄之所以这样教导格林多教会的理由是耶稣对那些质问他的法利塞人的清晰答复:“有些法利塞人来到他跟前,试探他说:“许不许人为了任何缘故,休自己的妻子?”
这位园丁,因人而异教授要理,这位先生,为人师表讲解礼仪。恩师一生从不贪求众人称赞之声,却以至洁生命榜样谱写润物无声之书。成于衷形于外的嘉言懿行留传百代。
他们认为在原儒中从来就没有太极的概念和理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宋明理学中都成了更根本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