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福传,我想说在古巴许多地方,特别是在乡下,虽然没有教堂,却就成立了超过20年的传教之家。这是我们给它起的名字,实际上是当地某一平信徒的住家,我们在那里举办祈祷聚会、要理学习、查经分享等活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虽已允许外国传教士在沿海大城市传教,但内地受多年禁教影响,许多人对其持反感态度,所以从山西来的神父多扮成商人模样来此传教。
十几位神父在七个县的十几个堂区传教,教友人数万人以上,教务在一般的情况下前进。
耶稣会是独特的一支劲旅,《列传》是讲首批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的故事。一名耶稣会士除了具有坚定纯正的信仰而外,必须在学历、学问、包括科学、艺术、外语等知识方面有相当的造诣,并能在艰苦条件下独当一面。
他说:「我在孟加拉国的传教服务,就是尽我所能成为基督的见证人,他的善良、温柔、同情和对人的爱,同时适合当地教会,参与对话和支持神职人员。」多蒂神父是保守而周到的,但作为一名神父,他是坚决的。
此后,又有曾德昭和汤若望等耶稣会士来西安传教。他们在传教之余,还以余资施济贫民,并照顾那些无钱治病的穷人。1625年3月,《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周至县城附近发现。
也可以写出以前的传教经验。”(要多想办法,不拘一格) 这是辽宁教区大连开发区天主教会查经班作业中的问答题之一,现把部分教友的答案摘登如下,与大家共同分享。
圣方济各是十三世纪一个以行乞为生以传教为使命的修会创始人,他的贫穷和简单、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使命的热忱,都深深地吸引着龚莎,为她日后做修女和创建新的修会打下了基础。
教会性这是宗徒使命的延伸,也预示了教会在历史中的传教任务。门徒“两个两个地”出发,反映教会宣讲的见证性与团体性(参《天主教教理》#849-856)。
一位神父朋友,在罗马传信大学荣获传教学博士学位后,现在在帕多瓦教区做牧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