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基督徒希望死者的复活,信仰的意义在于这种期盼,在这种期盼中,生命将在死亡后继续存在。
馁者来而食之,寒者来而衣之,病者疗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充分勾勒出郭子仪践行信仰、笃行仁爱的伟大形象。享誉中外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自1625年出土后,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在《新约》中,耶稣带来了对复活的坚定信念,“祂用比喻和谚语”宣讲了这个信念后,在祂自己身上实现了“从死者中复活”的事实。
天主教所宣扬的精神性慈善工作(传统上称为神哀矜)包括授业解惑,劝诫犯罪,宽容待人,宽恕得罪,安慰忧苦,为生死者祈祷。这些慈善性工作对抚平人们心理创伤,化解双方矛盾,奠基和谐和平显然不可或缺。
「我只愿认识基督和祂复活的德能,参与祂的苦难,相似祂的死,我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复活。」斐三,10—11。
刚进殡仪馆工作时,组织上安排邱锦华到一线工作岗位上,天天为死者送行。那时的他对周围的一切既陌生又恐惧,他从小胆子很小,连死人都不敢看,更别说接尸、推尸、焚尸了。
在短短的半个多小时里,有三拨家长和亲人为他们的死者鸣放鞭炮,然后就哭着离去了。
法国哲学家孔德曾提出一个意义深刻的命题:“世界历史,在其发展的程序中,越来越多的为死者所决定和操纵,而越来越少的为生者所决定和操纵。”
【弟后2:8】「亲爱的:你要牢记:根据我所传的福音,达味的后裔耶稣基督从死者中复活了。」历史背景:“达味的后裔”强调耶稣是默西亚(救世主),应验了旧约预言(参依11:1,耶23:5)。
2)基督徒信仰:按古老的传统,这是基督荣进耶路撒冷,受苦、死亡和复活的一周;也是基督在时间终结时回来,审判生者死者的一周。3)礼仪上,这是隆重纪念基督苦难、死亡、复活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