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继续说,藉着弱小者我们每个人都受邀认出主基督的面容,这面容在祂的人性身体上体验了冷漠和孤独,而我们常常把这些苦难施加在最贫困者身上,在发展中国家是这样,在富裕社会也是如此。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先问门徒众人说他是谁,然后问门徒他们自己认为他是谁,最后圣伯多禄说出耶稣是天主的受傅者。教宗指出,这个问题也是在问我们。他举出一系列从中可透露出半熟信仰的回答。对你而言我是谁?
老人是历史的传递者,而历史传递了教义和信仰,这就是留给我们的传统。老人们就像优良的酒窖所酿出的红酒,他们拥有内在的力量,留给我们一个高贵的传统。 圣父回忆了他在孩童时代听到的一个小故事。
而一家半官方的梵蒂冈报纸发表了一篇措辞谨慎的文章,描述此物为圣伯多禄的受传统认可的遗骨。
步入雄伟的圣堂,庄严神圣的气氛更能让人受感染,与外界的嘈杂纷乱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使人油然而生对圣殿的依恋,和对探寻福音的渴望。
这句名言,极受赞许。然而,在我们教会中有一些人,他们只看到座座圣堂相继建起,神职人员自由行圣事,修女们可尽所能服务人群,教会报刊种类不断地增多,看起来可谓歌舞升平。
自从那可怕的事件发生,世界各地就不断地在遭受恐怖、暴力及行暴力者的威胁。自杀式的爆炸,使许多人丧生和受重伤。不少国家领袖们合作抵制恐怖与暴力。但是,可惜可叹,他们的行动无意中支持了死亡的文化。
这样,把对话的渠道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包括犹太教、佛教和其他宗教,以及不信宗教者。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卓新平在《宗教对话的时代》一文中指出:在20世纪的“对话”氛围中,西方基督宗教率先开始了各种对话。
无论在什么地方有人缺少饮食、衣服、房屋、医药、工作、教育,或缺少为度一个真正人的生活必需的方法,为灾难或为疾病所苦,受流徙或监禁的痛苦,基督的爱德便应该去那里寻获他们,加意安慰和援助他们,这一责任首先应由每个富裕的个人和民族承担起来
主持讲座会的是巡回大使、政策研究院院长许通美教授,约300名出席者中包括十名代表本地各大宗教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