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慨万千,历史上的方济各亚西西与当今的教宗方济各彷佛是同一个人、一个思想,他们的形象不断在我脑海里重合又分开。
彼此认识渐渐深入,自己的思想视野在各国学者的问答中也就渐渐拓宽。来后了解到,我是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学者参加麦克林教授组织的每年两期的系列研讨会。那年春天会议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关于宗教科目的安排,向国际上其它神学院看齐,不仅开设传统的神学课程,也尽可能聘请外籍教师讲授当今新的神学思想。
刘炎新神父一直非常重视文字福传,他曾在望德堂办过堂区通讯,有办通讯的经验,他的思想很有创意和前瞻性。因此,对于联合堂区通讯,他要求内容要配合时代和社会潮流,想方设法地以最新颖的理念来回应现代人的需要。
而他所思想与践行的,于今天的基督徒仍有话可说。
在本笃十六世的信中,已经直观到历史在前进和发展,人与人、民众与民众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背景在改变,思想组织也确实在改变,作为我们生活构成基础的概念阐述和社会形式的解释也在改变。
“好地”指人无条件的接受天国的道理,如果这道理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偏见,而完全接受天主的旨意。
他那时候的思想,可能在这些书籍及文化环境影响下,有很强的唯物史观,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后来也曾经告诉过我,他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没有灵魂。
在这封信中我切愿,也通过追忆我自己的修道院生涯,着重描摹出几点为陶成旅程甚为重要的几个思想。1。天主圣言谁若愿成为一名神父,就必须象圣保禄宗徒说的,他首先应是一位天主的人。
在基督徒的思想中,那在出谷(出离埃及奴役)时期,使得以色列人幸免于亡的逾越羔羊的血,正是意味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倾流的血,也就是那借着牺牲而把人从罪恶及死亡的奴役中救赎出来的真正天主羔羊;在耶路撒冷圣殿区宰杀逾越节羔羊的同一个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