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刘澎教授所说:要解决这些问题,观念上需要有一个调整,观念转变了以后才能有政策上的改变,行动上的改变。
刘德宠修士说:“没有灵性的基础,缺少生活的实质,又不明白礼仪的真正意义,对圣神的工作也一无所知,那么参与礼仪只能成为外在的形式,谈不上内心的真诚,得不到实效是理所当然的。
这64位神父中,最著名的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利类思、多罗、樊守义、安文思、傅作霖、麦大成、费隐、戴进贤、纪理安、刘松龄、魏继晋、艾启蒙、罗雅谷、利博明、陆安、安多等神父。
当地教友介绍,清朝康熙时,富平教友魏梁栋的后裔及一户康姓教友先后迁居高陵刘家堡,成为该地最早的天主教徒。因为传教士信件来往不断,刘家堡改称通远坊,即通向远方之意。
(《天主与世界》,刘河北译,台南:闻道出版社,2007年,第285页)。因此,在这教会背后另有一类力量在运作。这是许诺给伯多禄的力量。地狱和死亡的力量不能胜过教会。
有一次,输液没钱了,刘幸福神父得知后,便给予了及时的援助。赵计军的哥哥也帮了忙。1999年父亲又得了半身不遂,赵红卢又帮忙耕种地等等。
吴文德的妻弟刘国民教友这样评价自己的姐夫。因为身体残疾,吴文德曾学过修理电视机、农机等手艺,可都没赚到什么钱。但是乐于奉献的他对教会的事从来没有推辞过,总是热情地尽力去办。
其实已经有一些音乐家做了贡献,比如,刘志敏创作的《上主》,它就是用额我略的曲调做出来的,很受欢迎,很实用,很本地化。所以说我们是可以做的,有很多路子可以走,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最近几年,台湾圣乐的本地化上,李振邦神父(已去世)、刘志明神父创作了很多符合礼仪精神本位化的歌曲,他们不只在圣乐上专、精,也不只是懂得文化,他们更是懂得礼仪,所以,这些歌曲都非常适合在礼仪中应用。
单枢机也出席了在高雄教区刘振忠总主教接待我的餐会上,单枢机很会在很恰当的时候讲一两句话,听了让人高兴和备受尊重,不是他刻意地去做,我觉得他接触人的能力,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常使人感受到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