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关怀司铎的人际关系技巧
2007-10-08

与父同在就是成圣、获得喜乐;离开天父就是罪恶、遭受痛苦。当幼子意识到这种关系很重要时,他对自己说:「我要起身到我父亲那里去。」  因此,如果没有真正的关系,就不会成圣。缺乏关系,也就缺乏圣善。

文摘:英国女传教士在山西
2013-04-02

现在,艾伟德为了摆脱日军的迫害,也在3000余年后,从阳城带领百十个幼童徒步辗转于山中,前往西安扶风去。虽然从规模上,无法相比,但所处的困境和体现的献身精神都极为相似。

英若诚:我的童年及家族往事
2013-06-27

英敛之还主持为一年前遭受水灾的孤儿们建了一座孤儿院。孤儿院叫香山慈幼园。那个孤儿院里出了好几个党的早期领导人。这些孩子是孤儿,没有亲人。他们当中很多人开始读一些进步的书籍,后来成了革命人士。

北京教区修院 刘振田神父: 从人的需求看教区司铎灵修在牧职生活中的重要性 Fr. Liu Zhentian of Beijing Seminary“People need to see the importance of spirituality In the life of diocesan priests”
2019-05-21

(PO#)司铎们怀着弟兄之爱,不要忘记了款待旅客,还要实行慈善及通财之谊,尤要特别关怀患病、受苦、辛劳、孤独、流亡及受迫害的司铎弟兄。

“谨慎地勇往直前”:教宗方济各与在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和新加坡的耶稣会士会谈
2024-09-25

生活在巴基斯坦的耶稣会士必须与受到迫害的人打交道。您的建议是什么?我认为,基督徒的道路永远是“殉道”之路,即见证之路。见证需要谨慎和勇气: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素,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道路。

山西开教宗徒高一志神父事略
2005-06-06

由此导致了1616年沈漼所发起的中国教会史上第一次规模浩大的教难,这次教难一度使中国教会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彭小瑜:“爱天主之效,莫诚乎爱人”——全球史语境中的近代早期耶稣会
2014-11-11

更具体地说,信仰生活不仅仅是遵奉礼拜仪式和阐释固定的教条,而且意味着将基督教的价值观念用于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包括贫穷者和弱者所遭受的苦难、暴力、饥饿、死亡以及其他社会不公正[2]。

以三个基督徒群体特征看当今中国教会
2012-02-23

以北京地区教会为例,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地区遭受罕见洪灾,北京市基督教会及各教堂通过不同渠道,共捐助被服一万余件,捐款28万余元。2003年,北京市基督教会为抗击非典奉献13余万元。

奉献生活劝谕
2014-12-05

许多献身者不断地并以令人惊异的勇气为这一点作证,他们生活在困境中,甚至遭受迫害,以身殉难。

隐秘的梦影神踪 之六:梦与鬼神
2022-12-06

他问那青年仙人这意味着什么,青年仙人煞有介事地回答说:你看到的是意大利的毁灭和它将要遭受的灾祸。接着说:“去吧!命运将要实现。”